四大鸣虫介绍

鸣虫是指鸣叫声洪亮、动听悦耳,令玩者喜爱的昆虫。

鸣虫分为秋虫和冬虫,这是玩者几百年来在玩赏鸣虫的实践中划分的。秋虫是指立秋以后从自然界逮来的鸣虫,除了蛐蛐儿外还有其他如蛉虫类等。冬虫指的是冬天人工份养、怀揣聆听其鸣叫声的鸣虫。

鸣虫从昆虫学上讲可以分为两类,即蟋蟀类:如蛐蛐、金钟、油葫芦、梆子头以及南方各种蛉虫类,大约1000多种;螽斯类:包括蝈蝈、扎嘴和纺织娘一类。蝈蝈是螽斯类鸣叫昆虫的主要代表。我国的疆土辽阔,以上两类鸣虫全国各地都有栖息。北京朋友将蟋蟀、金钟、油葫芦、蝈蝈称为“京城四大鸣虫”。

蟋蟀的名称很多,品相复杂,有普通蟋蟀——中华斗蟀,古代称为“促织”,北方玩者叫蛐蛐,全国各地均有栖息虫源。雄虫叫二尾儿(尾儿,音yir“乙儿”),雌虫叫三尾儿,属阴虫,喜阴暗,在田野、庄稼地和洞穴生活,因鸣叫声动听,又有天生好斗的习性,誉为“第一虫”,雌虫不打斗。历代鸣虫玩赏家和昆虫学家对蟋蟀用途多有论述,是玩者喜爱的鸣虫之一。冬天人工份养的蟋蟀行内称它为“白虫”,幼虫呈白色,只能聆听鸣叫,很少用来打斗。蟋蟀在昆虫学属直翅目的蟋蟀科昆虫,以鸣叫悦耳动听而闻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金钟是北方玩赏者的叫法,金钟的鸣叫声如同寺庙里铜鈡的敲打声;南方爱好者叫马铃,和马儿辔头摇晃时的铃声相似,非常动听。金钟在南北方都有栖息虫源,金钟喜欢在阴暗潮湿的乱石下。在京城玩赏者中一直流传着昌平明陵是金钟产地、随着旅游开发渐渐稀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金钟和油葫芦是蟋蟀类的直翅目鸣虫叫昆虫,它的栖息地全国各地都有,怡养的、冬天聆听其声的金钟,人工份养的很多。

油葫芦人工份养的、各色齐全的虫源不易找到,据说寇双堂份养的油葫芦红眼、紫色、黄色叫声为佳。有“十三忧”之称(养鸟的朋友为给鸟压叫,说油葫芦有十三忧),金少山、余叔岩、谭氏家族专门选玩寇家份养的油葫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螽斯类的蝈蝈也分夏虫和冬天人工份养的冬虫。蝈蝈南方叫“哥哥”、“蛐子”,古人叫“蛞蛞”。螽斯类昆虫是最佳的鸣叫昆虫,品种较多,我国大江南北、黄河流域都有丰富的虫源。在螽斯类的鸣虫中,以蝈蝈为代表的佳虫,体型大,偏扁触角丝状,超过体长,胶质化较脆弱,前缘向下倾斜,有长翅和短翅之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国的气候条件复杂,蝈蝈的种类与分布也不一样,如黑蝈蝈(铁蝈蝈)、绿蝈蝈。黑蝈蝈大部分分布在京北的燕山山脉,像密云、房山(鞍山沟)、平谷都是黑蝈蝈虫源地。绿蝈蝈主要分布在京津平原地带,其叫声不如黑蝈蝈声音浑厚,但是欣赏价值较高,品种豆绿、翠绿和草白等。近几年河北省易县每年七八月份有蝈蝈市场。据天津罐家讲,山东省沂蒙山区也有丰富的蝈蝈虫源。

《诗经》最早记录了《促织》一文,而“蝈”字最早见于《周礼·秋官·蝈氏》,释为“蛙”,明代蝈蝈还叫“蛞蛞”,到了清乾隆时期,认为《周礼》为误注,“蛞蛞”由此变为“蝈蝈”,按北京话蝈蝈要加儿化音,自此北京西山、燕山、鞍子沟、大以“京蝈蝈儿”的诨号风靡于市。

冬天孵化份养的蝈蝈,怀揣鸣叫都以北京地区的为佳虫。

蝈蝈是一年生的昆虫,最多到秋尽,可活三个月,也叫百日虫。人工份养在生物学上,属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也叫三变态。份养的冬虫是从当年秋后采用的雌虫产下的卵,低温储藏到第二年7月8月,在温房加温,经过七次脱壳成虫。人工份养蝈蝈要比份养蟋蟀、油葫芦难度大,都属三变态孵化过程。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