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数声一庭秋:鸣虫文化与蓄虫葫芦
当今社会赏玩鸣虫似渐成风尚,无论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等大都市,还是南京、杭州、苏州那样的中等城市,以及盐城射阳市县级城市,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多少可以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朴归真的意趣。而那热闹背后韵味悠长的传统鸣虫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蓄虫葫芦制作工艺,更是令人心生好奇。
蟋蟀数声一庭秋

所谓鸣虫,其实所指是很模糊的,自然界里善于鸣唱的昆虫很多,因此这里要谈的鸣虫主要指在中国古代有驯养玩赏传统的几种,包括:属于蟋蟀科的蟋蟀、油葫芦、金钟儿、梆子头,及金铃、竹铃等各种铃虫;属于螽斯科的蝈蝈、扎嘴儿、纺织娘等。它们同为直翅目,生物学特征近似,一般每年一代,卵于春夏四五月间孵化,六七月间长成成虫,而为了寻找伴侣,雄虫以翅摩擦发声,传递信息,进入一段盛鸣期(俗称旺叫期),大约持续一二个月,在完成交配后逐渐衰老死亡。由于鸣虫的鸣叫有极强的时令节气特点,所以在农耕时代很早就为人们所注意,《诗·豳风·七月》里写道:“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易通·卦验》也说:“立秋,蜻 鸣,白露下,蜻蛉上堂。”在感时应候的虫声合唱里,蟋蟀无疑是最动人的歌者。
蟋蟀又名蛐蛐、促织,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养斗蟋蟀,兴于宋,盛于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温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内的故宫、北海、天坛、太庙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线飞蛛、铁弹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种。京城民间始终保留着玩蟋蟀的习俗,各路玩儿家经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斗蟋蟀。盛行时宣武门、牛街、椿树上头条是有名的摆擂台、斗蟋蟀的地方。
不过,蟋蟀的寿命很短,只三四个月时间,所以民间向有“百日虫“之说。而热衷此道者为了能在一年四季都听到虫声,便煞费苦心地试验人工繁育使其越冬的方法。根据《帝京景物略》的记载,可知在明代其法已经成功,而且人工繁育的对象不限于蟋蟀,还有油葫芦、金钟儿、蝈蝈、扎嘴儿等多种。但繁育冬虫费工费时,所以价格昂贵。
人工繁育鸣虫的方法试验成功以后,为了更好地蓄养和调理冬虫,养虫家又制作了各种鸣虫虫具,这就要谈到蓄虫葫芦工艺了。
悬瓠竟尔有定容
在谈蓄虫葫芦之前,先来说说葫芦工艺。葫芦,古代又名壶、瓠、匏等,依现代分类学,可分为:大、小、长、细腰葫芦及扁蒲等数种,中国古代几乎都有培植。在据今七千年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出土了葫芦种子,表明中国很早就开始了对葫芦的利用。而对于葫芦的功能,古人认识得相当充分。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二八里总结为:“既可烹晒,又可为器,大者可为 盎,小者可为瓢尊,为腰舟可以浮水,为笙可以奏乐,肤瓤可以养豕,犀瓣可以浇浊,其利博矣。”除食用、入药、制作浮具、农具外,还能制作乐器、酒器。(图:四瓣阴文蝈蝈葫芦木范 道光 )

制作葫芦器具的传统工艺种类较多,现择要略加介绍。
范制。此工艺是葫芦工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所谓范制,是趁葫芦幼小时,纳入阴文模范内,至霜降后完全成熟,再经修整,去掉表面皮层和海绵状内瓤,截口,漆里,加木、牙口边,即得各式有阳文花纹的完整器皿。(图:风雨归舟图蝈蝈葫芦木模 道光)

此种工艺意匠令人匪夷所思,想来从草创至成熟,应有较长发展过程。故而常被引用的二条关于范匏历史的发现,即商承祚《长沙古物闻见记》所载“楚匏”的范制吹管,及原藏日本法隆寺的唐代人物纹匏罐,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到了明代晚期,据谢肇浙《五杂俎》等文献所记,范制葫芦已成民间习见的工艺品。清代自康熙时在宫廷丰泽园内尝试范匏开始,经雍、乾、嘉、道,尚有大量实物留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康、乾时为最精,有碗、盘、尊、盒,各种仿古器物及烟壶、畜虫葫芦等玩物。太监梁九公为个中名匠,人称“梁葫芦”。
天然。流传至今的葫芦器具里还有大量保持了天然形态。此种器具看来制作简单,其实葫芦特大、特小或极为端正者都非常难得。要想得到轮廓优美的葫芦,需在其嫩时就把蒂柄扶正,令其垂直向下,且经常旋转朝向,使各部分均匀受光。另外,还有一种并蒂连生的天然葫芦也是罕见的珍贵陈设品。
火绘。又称“烫花”或“烙花”,是从木质器物烫花工艺移植而来。用顶端磨成针状、刃形、铲形等各种形状铁条插入一种粗香芯内构成铁笔,点燃粗香,利用热导原理,以露出的铁条顶端在葫芦表面烙烫花纹,其精者如工笔绘画。晚清以来有白二、李润三、管平湖等名家。
押花。用玛瑙、玉、牙等制成的刻刀形工具,在葫芦表面押挤出阳文花纹,效果独特。今所见实物有少量带"康熙赏玩"款识的,但真正形成流派,名家辈出,还是在晚清民国时期。其制作过程一般先要双钩物象草稿,再持刀沿边线按压出呈斜面的凹沟,两侧凹陷,则中间纹饰即凸显而出。高手还能在很小的限度内区分高低、深浅、虚实,层次分明。实际上,花纹并未高出表皮,这种欲阳先阴的意匠,极为巧妙。道光时徐某、近代陈锦堂等精通此技。(图:康熙赏玩款押花葫芦 清前期)

勒扎。用绳索牵引葫芦成长,使其畸形发育,或呈分瓣形,或呈凫形,或呈绾结形。具体技法,有待实验。
此外,尚有刀刻、针划等数种装饰工艺,或非葫芦所专美,或仅局限于地方,均不及前述几种工艺之影响,这里就存而不论了。
范匏原只为清音
至于为何冬虫蓄养非葫芦莫之能当,王世襄先生的解释言简意赅:“以葫芦蓄养冬日鸣虫,取其体轻,便于纳入怀中;性温,离怀仍有暖意;质松,有助虫声振动,发出好音。”据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乾隆时养蝈蝈,即“以雕作葫芦,银镶牙嵌,贮而怀之”。晚清时,冬虫价值不斐,上好的蓄虫葫芦价格也令人咋舌,《燕京岁时记》里说:“冬月之聒聒葫芦,油壶鲁葫芦,佳者亦数十金一对”。
一虫之微,一器之朴,其中所蕴含的民俗与文化意蕴却开掘不尽。在倡导多元的时代,看到许多在传统生活方式里生长的东西还能生机勃勃,终归还是令人感到欣慰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