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印池材质以瓷器为最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文人写字作画,末尾除了要题写姓名别号、斋馆名称及日期,还要钤盖印章,方才算是完成。此外,文人观赏书籍碑帖,在题跋上记叙鉴赏心得、品评体会,得来的经过等等,也要钤盖自己的印信。所以,盛放印泥的盒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文房用品,古人称之为印池。

为便于钤用,印池的形状多呈扁圆或方形,造型大小不一,有玉、瓷、螺钿、象牙、金属等多种材质。印池在文化兴盛的宋代尤为流行。南宋杨万里诗云:“不知千里寄底物,白泥红印三十瓶;印泥未开出馋水,印泥一开香扑鼻。”可见在这一时期,印泥和印池已经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一部分。这一点,从宋代的官窑和民窑都烧制过瓷质印池,也可作为佐证。

古代的印泥,是用艾叶晾干捣碎,除去青渣后揉成艾绒,再加硃砂和油,制作而成,很容易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质变。因而,印池的材质十分讲究,其中以瓷器为最佳。

明人文彭的《印章集说·印池》:“印色惟欲玉器、瓷器贮之不坏,以金银及铜器贮之,十数日即坏;青田石印池亦不可用,如用,必欲以白蜡蜡其池内,庶不吃油。”是说用金银铜等金属制作的印池,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因为印泥贮于其中,很快就臭了,无法再用。而青田石制成的印池,因吸附印油太过厉害,用之前,须用白蜡在印池底部涂抹一层,防止印油渗入,方才勉强可用。只有玉石和瓷质的印池,最为合宜。故在明清两代,印池乃以瓷器为主。

清代的文网严密,导致集古考据风行,各种文玩之属也成为了文人们竞尚追求的玩物,官窑和民窑都大量烧制印池,品种繁多,器型丰富。

如康熙年间的豇豆红印池,是用氧化铜入釉作为着色剂,经窑烧而成,色彩光亮怡人,鲜亮温馨,是倍受藏家追捧的珍品。

而到了雍正年间,粉彩印池又大行其道。工匠用配入铅粉的玻璃白彩料,在烧好的瓷胚上充分表现,根据印池的器型、大小分别绘以花纹图案。再度烘烧以后,因颜色深浅不同,画面会略高于釉面,具有立体感,色调柔和,浓淡相宜,是清代中期的名瓷。

乾隆年间,以青花印池较为多见,乃以单色的蓝釉绘制花纹,再在瓷坯上施以无色透明釉,烧制成器后,色泽淡雅清丽,釉质莹洁光润,细腻精美。

清代晚期的雕瓷印池也非常有名,是采用镂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在瓷胚上刻出纹饰,烧制成器后浑然一体,富有韵味,因多为名师所作,传世量少,收藏价值很高。

收藏印池,首看材质,如果用材名贵,其价必高。其次看工艺,若出自于名家之手,自然也价高一线。再者是看文化价值,如印池曾为名人所用,亦可吸引更多藏家的关注。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