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计量单位琐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走上了发展生产轨道,为了稳定城乡人民生活,巩固民主政权,发行了以粮票为主体的各种票证。粮票从1955年发行一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共经历了约45年时间,而在此期间,我国计量单位发生了两重大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走上了发展生产轨道,为了稳定城乡人民生活,巩固民主政权,发行了以粮票为主体的各种票证。粮票从1955年发行一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共经历了约45年时间,而在此期间,我国计量单位发生了两重大的变革。

  1953年10月和11月,中央政务院分别作出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和命令,即人们常说的实行“统购统销”。但真正制定和颁发的具体实施细则,是于1955年8月25日的《关于市、镇粮食定旦供应的暂行办法》之后。当时中央、各省、市、自治区,甚至县、乡、镇及农村合作社都发行不同用途,各种类型的粮票,由于仍然沿用旧的十六两为一市斤的计量单位,因此便出现了肆两、捌两粮票。粤港人口的口头禅“无半斤都有八两”就是那个年代的产物。但是十六两制对于人们日常买卖十分不便利,到了中后期,全国废止十六两计量单位,改用十进制,即十市两为一市斤。这样,在粮票上出现的半斤,自然就是五市两了。人们平时多用“半斤”这个字眼,因此各地印制的粮票五市两面额的多用“半斤”了。

  十进制计量单位一直使用到1986年,这期间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重大历史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国民经济空前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国际贸易不断发展,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适应国际计量单位的统一化,我国计量单位由市斤改为公斤,实行国际通用的公秤制,因此粮票上便出了“克”的计量单位,500克便是一市斤,250克就是半市斤了。一些省、市为了使人们逐步适应公制,除了在粮票上印有公制单位外,还注明市制单位。这一将公、市制合印在一起的粮票,虽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却深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粮票为主体的各种票证已退出经济领域,完成了它几十年的历史任务,然而,从粮票上计量单位两次重大变化,折射出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伟大历史转折,也看出我国经济迈向国际一体化的坚定步伐,引世瞩目。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