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的真伪鉴定

自清代乾、嘉年间出现古钱币造伪后,因厚利可图,作伪者日渐增多,作伪方法也日见其繁,尤其是清末至民国年间,古钱币造伪达到鼎盛,多了解一些造伪手段对于古钱鉴定至关重要。

  清末至民国年间,古钱币造伪达到鼎盛

  自清代乾、嘉年间出现古钱币造伪后,因厚利可图,作伪者日渐增多,作伪方法也日见其繁,尤其是清末至民国年间,古钱币造伪达到鼎盛,多了解一些造伪手段对于古钱鉴定至关重要。

  伪品制造,一般都按制坯和作锈两阶段进行。伪品制坯,又有翻砂、改刻、挖补、拼合、打制拼合等多种方法。

  翻砂造伪可分用真钱作模和自刻铸模两种。真钱作模的伪品,币面文字及形制具有很高的保真度,鉴定重点须放在锈色的辨别上。自刻铸模的伪品,因大都是 没有真钱传世的臆造,或没有真品实物而只能参考图片仿刻,故在文字、制作方面,均有不符其所属时代风格的伪迹显露,大多不难辨识。

  改刻法 是将普通品改刻成珍稀品,常见有六种方法:①改刻真钱部分文字,保留其他文字,常见于先秦币;②利用古钱上的流铜(即钱面或钱背上凸出的多余铜质),改刻 成星月图案或文字,常见于半面、五铢钱中;③将面背的部分钱文铲去,如将元代“至正通宝”、明代“大中、洪武通宝”普通版的背文铲去,成为光背珍品;④将 普通品的文字全部磨去,利用真品钱体改刻珍稀品的钱文,多见于先秦钱币;⑤由于铜质坚硬难刻,故在面文全部铲去的普通品的钱面上,浇上铅锡溶液,凝固后再 摹刻珍品钱文并敷上伪锈;⑥在普通品的面或背上堆积一些胶水粉末拌合物或油漆,待干硬后刻成其他文字或星月纹,使之变成珍稀品。

  改刻造伪主要是为了增加伪币的真实感,用大部分的真来掩盖小部分的伪,蒙混过关。对于这类伪钱,可依据下述方面加以识别——

  由于保留部分原字,必然造成后刻文字与原字在书法风格或神韵上的差异,而且伪造部分是造伪者一刀刀刻成的,钱体上难免留有累累刀痕,不如真钱平整光 洁。另外,造伪时要将部分币文铲去再刻出所需文字,精整时还要铲掉文字周围铜质使文字凸出,这就势必造成改刻部分地势略低,呈凹陷状。

  采用磨去全部币文而改刻的伪钱,由于失铜较多,其分量及厚度都要比真钱显得轻薄,而且改刻之后的钱币,其原有的氧化层已被去除,必须另做伪锈,但后做伪锈很 难与原有真锈相协调,造成锈色差异。而用胶水粉末拌合物及干漆改刻币文的伪钱,伪作部分比较脆弱,与钱体黏结也不牢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