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圣宋通宝背当五研究手记

《宋史.食货志》的记载:“崇宁二年五月,始令陕西及江、池、饶、建州,以岁铸小平钱增料改铸当五大铜钱,以‘圣宋通宝’为文。继而并令舒、睦、衡、鄂钱监,用陕西式铸折十钱,限令岁铸铜钱三十万缗,铁钱二百万缗。三年,遂罢铸小平钱及折五钱。”,而《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六》注明:“以“圣宋通宝”为文,其背铸“当五”二字”,《群书考索》(后集卷六十)中《财用.铜钱》一节,则写到“仍背铸真书“当五”二字”。

  “圣宋通宝”背“当五”是仅见于历史典籍的北宋纪值钱。也是二十世纪末之前仅见的北宋纪值钱。

  《宋史.食货志》的记载:“崇宁二年五月,始令陕西及江、池、饶、建州,以岁铸小平钱增料改铸当五大铜钱,以‘圣宋通宝’为文。继而并令舒、睦、衡、鄂钱监,用陕西式铸折十钱,限令岁铸铜钱三十万缗,铁钱二百万缗。三年,遂罢铸小平钱及折五钱。”,而《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六》注明:“以“圣宋通宝”为文,其背铸“当五”二字”,《群书考索》(后集卷六十)中《财用.铜钱》一节,则写到“仍背铸真书“当五”二字”。

  据《中华珍泉追踪录》一书记载:

  民国时期多位藏泉家皆肯定宋徽宗时曾铸圣宋通宝钱。天津方药雨先生在《言钱别录》中写到:“圣宋元通宝,略大于小平钱,背文当伍,制虽可异,特无可疑。”张絧伯先生亦指出:“圣宋当五史有明文,旧谱付之阙如,日人钱谱载楷书者,今书驯篆楷皆备,足弥前人之憾,诚可贵也,海内孤品。”

  圣宋通宝背当伍钱分真书、篆书与行书三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安戎畋松先生的文章《圣宋通宝当五钱撮述》所述:

  “从目前公开发行的谱录看,“圣宋通宝•当五”钱大致有5枚,其中小平型3枚,大钱2枚。据有关资料显示:1953年马定祥自杭州景翔馥处得“当伍”真书小平钱一枚,后转为罗伯昭珍藏,现归中国国家博物馆。今井贞吉《古泉大全•丙集》刊有《泉货鉴》所载日人彩云公故物行书“当伍”小平钱摹本,并对此有专述,言及其已落入德国人之手。孤品篆书“当伍”小平钱原为张叔驯旧藏,亦不知流落何方,据传现已归于星洲大藏家箧中,也不知确否?此外,另有一枚“当伍”真书小平钱,直径25毫米,出自中国嘉德2008年春拍《马定祥收藏(一)》推出之拍品,图录介绍中说“此钱版式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一枚藏品(罗伯昭捐献)不同,为仅见品,极其珍贵”。至于谱录中的2枚篆书“圣宋通宝•当五”大钱,一为上海余榴梁所藏,老传世品,上有鎏金痕迹,钱肉间有4个小孔,似为后人做过饰物之用。然其形制、钱文已经成为篆书当五大钱的对照范本。二为江苏常熟泉家归氏后嗣归谷孙珍藏,其版式细缘广穿,钱文较为纤细,背文篆书“当五”二字瘦长,与余氏所藏有别。从拓片上看,小平型“当伍”钱不论真、行、篆书体,其面文皆为旋读,背文直读,书体相近,唯篆书小平背文为真书,“伍”字均为大写。而篆书当五大钱二品,虽非同版,但面文皆为直读,背文左右横读,“当五”二字亦为篆书,“五”字为小写。”

  其中以余榴梁先生所藏篆书“圣宋通宝背横写篆书当五”最为著名,成为余先生的“成名之作”。““当五”钱因此流传后世极为稀少。这枚“当五”钱直径为31.5毫米、重7克,有夔金痕迹。文字空隙处有4个洞,据宋代风俗记载:当时有地位的人帽子前沿往往饰有一枚金币,以示富贵。此钱作过装饰品是无疑的了。钱文清晰可辨,正面的“圣宋通宝”和背面的“当五”六字为篆体。从形态和大小来看,它和过去曾发现的圣宋通宝“当五”珍品版别不同,应属“当五”初期的大钱,在国内外还是第一次发现。”

  下面为《中国珍稀钱币图典(古钱卷)》所载的余榴梁的藏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安戎畋松先生的文章《圣宋通宝当五钱撮述》所述:

  “从目前公开发行的谱录看,“圣宋通宝•当五”钱大致有5枚,其中小平型3枚,大钱2枚。据有关资料显示:1953年马定祥自杭州景翔馥处得“当伍”真书小平钱一枚,后转为罗伯昭珍藏,现归中国国家博物馆。今井贞吉《古泉大全•丙集》刊有《泉货鉴》所载日人彩云公故物行书“当伍”小平钱摹本,并对此有专述,言及其已落入德国人之手。孤品篆书“当伍”小平钱原为张叔驯旧藏,亦不知流落何方,据传现已归于星洲大藏家箧中,也不知确否?此外,另有一枚“当伍”真书小平钱,直径25毫米,出自中国嘉德2008年春拍《马定祥收藏(一)》推出之拍品,图录介绍中说“此钱版式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一枚藏品(罗伯昭捐献)不同,为仅见品,极其珍贵”。至于谱录中的2枚篆书“圣宋通宝•当五”大钱,一为上海余榴梁所藏,老传世品,上有鎏金痕迹,钱肉间有4个小孔,似为后人做过饰物之用。然其形制、钱文已经成为篆书当五大钱的对照范本。二为江苏常熟泉家归氏后嗣归谷孙珍藏,其版式细缘广穿,钱文较为纤细,背文篆书“当五”二字瘦长,与余氏所藏有别。从拓片上看,小平型“当伍”钱不论真、行、篆书体,其面文皆为旋读,背文直读,书体相近,唯篆书小平背文为真书,“伍”字均为大写。而篆书当五大钱二品,虽非同版,但面文皆为直读,背文左右横读,“当五”二字亦为篆书,“五”字为小写。”

  其中以余榴梁先生所藏篆书“圣宋通宝背横写篆书当五”最为著名,成为余先生的“成名之作”。““当五”钱因此流传后世极为稀少。这枚“当五”钱直径为31.5毫米、重7克,有夔金痕迹。文字空隙处有4个洞,据宋代风俗记载:当时有地位的人帽子前沿往往饰有一枚金币,以示富贵。此钱作过装饰品是无疑的了。钱文清晰可辨,正面的“圣宋通宝”和背面的“当五”六字为篆体。从形态和大小来看,它和过去曾发现的圣宋通宝“当五”珍品版别不同,应属“当五”初期的大钱,在国内外还是第一次发现。”

  下面为《中国珍稀钱币图典(古钱卷)》所载的余榴梁的藏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笔者曾经在报国寺一个河南摊贩的手中,也看到类似圣宋直当伍纪值钱,索价甚高。

  (1)小平“当伍”型:

  小平型“当伍”型“圣宋通宝”是指直径在25毫米左右的钱币,目前笔者只是收集到一枚篆书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笔者曾经在报国寺一个河南摊贩的手中,也看到类似圣宋直当伍纪值钱,索价甚高。

  (1)小平“当伍”型:

  小平型“当伍”型“圣宋通宝”是指直径在25毫米左右的钱币,目前笔者只是收集到一枚篆书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钱为白铜,铜质精良,绿锈下为水银古,文字峻深、工整,其中“宝“字有行书的韵味,地章平整,内外郭、钱文与地章形成一定拔度,内郭。外缘修饰整齐,文字笔画之间不见一丝粘连之处,钱币通身不见一点流铜和沙眼,应该为精整大样或母钱,甚至雕母。

  以下这枚楷书“圣宋通宝”背“当伍”钱,其中“宋”字略带行书味道。出自吉林信州古城遗址,直径约为28毫米,重量超过八克,为红锈钱币,表面带有一层薄薄地绿锈。

  另一枚的文字也较为特殊,“宋”字为“木宋”,而“尔”字写为“宀+の”形式、直径略小,约26毫米,但是相当厚重,应该为样钱或母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笔者没有收集到的除去折三篆书“圣宋通宝”外,就是行书“圣宋通宝”背当伍钱。

  近年来,圣宋通宝背当五钱有所发现,主要是篆书“圣宋通宝”背篆书横“当五”钱。

  据收藏界杂志文章《北宋名泉 “圣宋通宝”当五钱》介绍,作者叶柏光在2009年于沈阳收藏到一枚篆书“圣宋通宝”背当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钱币形制规整,穿口修直,内外廓齐整,字口深峻,钱文清晰。正面“圣宋通宝”和背面横写的“当五”六字为篆书体字,书体取法于小篆,工整适度,布局严谨,方中见圆,具有母钱风范。直径31.5毫米,厚度2.8毫米,重量10.7克。青铜质地,满绿锈色,锈片坚硬,为北方坑出土品,出土地为辽阳市的郊区。

  文章《圣宋通宝当五钱撮述》介绍了一枚篆书“圣宋通宝”钱,背文为篆书横写“当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是品“圣宋通宝•当五”篆书大钱(见图),生坑美品,似无使用痕迹;直径32毫米,重5克。据传,是钱近年来出土于江苏镇江某处基建工地,同坑所出者尚有隶书当五存在,此言若实,当补谱阙。”

  此枚钱币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4春季拍卖会拍卖会专场“泉韵古今——古钱、纸币、机制币专场”是上拍,估价在40—60万元。

  中华古泉网介绍了一枚隶书圣宋通宝背当五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锈色上看为南方生坑无疑,此钱,直径32.69——32.71,郭厚1.79——1.88毫米,与戍先生介绍的那枚篆书“圣宋通宝”背篆书“当五”钱大小相仿,可能就是那枚同坑的圣宋隶书当五钱。

  但是从背文文字上看,文字不像真书,却有些隶书的味道。

  笔者收集“圣宋通宝”当五钱,最遗憾的是,尚未收集到背文为横写当五的“圣宋通宝”钱。

  今年有所突破,年初收集到一枚篆书“圣宋通宝”背篆书“当五”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直径28.4、郭厚2毫米,重量将近8克,显然与《撮述》一文中所述篆书“圣宋通宝”不是同一版式,应该为折二钱。在文字上的主要区别是背文的篆书“当五”二字。

  与这枚钱币相同版式的北宋纪值钱,有篆书“熙宁通宝”背篆书“横当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其实,仅篆书“圣宋通宝”背篆书“横当五”就而言,就存在多个版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一枚为辽宁叶柏光先生的文章《北宋名钱.圣宋通宝当五钱》中所介绍,出自辽东,第二枚即戍先生所介绍,出自江苏。

  仔细观察,两品钱币之间在钱文书写上仍然有较大的区别。

  笔者最近收集到一枚隶书“圣宋通宝”背文为横写“当五”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钱直径近35毫米,郭厚近2.5毫米,这里约16.5克,属于厚重型钱币。从尺寸,重量上看,应该属于真正北宋当五钱。

  其文字与中华古泉网所载圣宋通宝背当五有所区别,关键是“五”字的写法,应该属于另一种版式。与余榴梁先生收藏篆书“圣宋通宝”背当五钱一个共同特点,即同为鎏金钱币,“宋代风俗记载:当时有地位的人帽子前沿往往饰有一枚金币,以示富贵。此钱(余榴梁先生收藏的篆书钱)作装饰品是无疑的了。钱文清晰可辨,正面的“圣宋通宝”和背面的“当五”六字为篆体。从形态和大小来看,它和过去曾发现的“圣宋通宝”当五珍品版别不同,应属“当五”初期的大钱,在国内外还是第一次发现。”而这次收集的隶书圣宋通宝背当五钱,其尺寸接近真正的北宋当五钱,且鎏金,应该看为专门铸造的宫钱。

  以上论述,在于说明,同一名称的北宋纪值钱版式众多,大小各异,以上三枚篆书“圣宋通宝”背篆书“横当五”钱,版式、尺寸各自不同,两枚隶书“圣宋通宝”背“横当五”钱也属于不同版式。

  如果将“圣宋通宝”背当五钱总的归纳起来,据《捉襟见肘的“圣宋通宝”背“当伍”大钱》一文所述:

  宋代钱分大小等级,但反映在该“圣宋通宝”背“当伍”钱上却十分紊乱,同为“当伍”,其大小也自相矛盾。据目前已知的“圣宋当伍”钱就有六种不同尺寸规格:鎏金篆书最小型钱直径22.00mm(图12),钱谱转载篆书稍大型直径24.00mm(3),真书继大型直径25.00mm(图13),日本彩云公旧藏楷书再大型直径26.00mm(4),江苏归谷孙旧藏篆书中大型直径30.00mm(5),上海余榴梁藏篆书直径31.50mm、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仅仅就“圣宋通宝”背当伍钱,其版式、规格就是多种多样,似乎没有同一的标准,以下是一些“圣宋通宝”背当伍钱的数据统计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以上统计表来看,“圣宋通宝”背“当五”基本分为三个规格:

  小平——直径在22-25.5毫米之间,其中大体分为三等,超小、一般、大样,背文为楷书竖写“当伍”;

  折二——直径在26-28.5毫米之间,篆书背文篆书为横写篆书“当五”,其他书体为楷书竖写“当伍”;

  折三——直径在32-32.8毫米之间,背文为横写“当五”,篆书钱背文为篆书,隶书钱背文为隶书;

  折五——直径超过34.5毫米,目前只发现一种隶书钱,背文为横写隶书“当五”。

  从书体上看,“圣宋通宝”背当五钱也是多种大样,篆书、真书、楷书、行楷书等等。

  规格的多样性和形制、书体的多样性,可能说明了“圣宋通宝”背当五钱绝非《宋史.食货志》所说的仅仅铸造了一年时间,从规格的多样性,“圣宋通宝”背当五钱可能存在着从折五—折三—折二—小平的减重过程。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较长时间过程。而从形制、书体上看,这些“圣宋通宝”背当五钱可能出自不同钱监,联想到“圣宋元宝”的版别甚多,似乎没有一个规范的版本,这说明至少在宋徽宗初期,北宋并没有实行同一的“样钱”制度,可能只是规定钱币的基本样式,而北宋钱币的众多版别,只要不是御书钱,就有钱监自行书写钱文,铸造样钱。

  例如,“庆历重宝”就有旋读和直读两种版本,在北宋钱币中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而北宋熙宁(1068—1077年)以前,钱监根据宋政府对铸币生产的要求和规定铸造钱币,这里并没有部颁样钱的规定,而到了崇宁四年至大观四年年间,汴京的崇宁监作为专铸锡母和钱样的钱监,先后铸造出颁行诸路钱监作钱样的崇宁、大观钱样,诸钱监按照这些钱样铸造钱币,从而使这一时期北宋铸造钱币保持了较高的标准化和统一性。此时出现 “钱纲验样法”、是北宋

  铸币过程中以钱样铸钱的工艺成为一种规范。北宋钱币风格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看到崇宁、大观等钱币在版式上已经没有类似熙宁通宝钱那么多的版式。北宋钱币铸造走向规范的过程,而同一的钱样的铸造已经有中央政府完成,杜绝了类似“圣宋通宝”背当五钱这种版式、规格众多的情况。

  这些不同规格、不同版式的“圣宋通宝”背当五钱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钱币除去少数御书钱有着明确钱文书写规定外,基本是大统一,小自由的局面,各钱监、各批次铸造的钱币在形制相同的情况,钱文有着较大的区别,甚至出现形制不同的情况,如“庆历重宝”直读、旋读的事实。这说明,在宋西夏开战之后,由于战事所需,在陕西、河东等路需要铸造大钱,其钱币钱文与制式设计有当地钱监否则,于是出现了直读与旋读两种庆历重宝,去年发现有庆历直十,新近发现的庆历当伍、当十等钱币,而这些大钱应该为专门为应付战事而铸造钱币的试样。

  由此,是否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北宋纪值钱的试制时候,铸造的钱币,在尺寸上是符合基本标准的,如笔者新收集的隶书“圣宋通宝”背横当五、“庆历当伍”的直径在35毫米左右,而“皇佑元宝”背横折伍直径稍大,为接近37毫米,应该是服从直径为35毫米的标准之内。而一旦投入流通,则减重是明显的,于是出现了规格为32毫米的“圣宋通宝”背当五钱。

  而直径在28毫米左右的圣宋通宝背当伍钱,其直径与笔者收集的一批背文为横写“折五”的北宋纪值钱相同,这批纪值钱上至“宋元通宝”,下至“元丰元宝”,其直径基本在28毫米上下,应该说,背文为“横当伍”的圣宋通宝的大小规格秉承这种背“折五”钱的规定。

  历史学家曾认为,铸造“圣宋通宝”背当五钱是推行“折十”大钱的一次预演。

  据《群书考索》后集卷六O《财用·铜钱》记载,祟宁三年正月,尚书省又上奏说:‘勘会陕西路所铸当十钱,见今行使遍于天下,甚有利济。若将上件江、池、饶、建州所改[铸]上供当五大钱并依陕西见铸当十钱样制,改铸作当十大钱,不唯法制一体,兼获息愈多。”于是朝廷下沼:“江、池、饶、建州将每年所铸小平持(铜)钱一百三十二万四百贯文料例,井祟宁元年八月十三日朝旨减到铜五十余万斤,并依陕西当十大钱样制规模大小斤重.次第改铸当十大钱。依仿逐监小平钱分数均匀分孽。铸当五大钱前后已降朝旨,并更不施行。”这样.就明确规定在上述宋朝主要钱监停铸小平钱和当五钱,用其原料改铸当十钱。

  改铸当十大钱,如何“获息愈多”。崇宁折十大钱,分为两种,瘦金体“崇宁通宝”,钱文为宋徽宗御书,版式甚多,应为依崇宁钱监铸造的母钱铸造,故铸造规范,其中直径在35毫米上下,偏差不超过0.5毫米,重量相差不大,轻者10克左右,重者可达到12克,一般11克上下。隶书“崇宁重宝”,相传为奸相蔡京书写,为蔡京在陕西推行折十大钱时候铸造,后推向全国,故各地铸造的差别较大,直径在32—37毫米之间,重量多在8—17克之间。

  依照以上资料,以崇宁折十大钱实际上只是相当于标准折五钱的水平。以笔者收集的隶书圣宋通宝背当五、皇佑元宝背折伍、庆历当伍这些当五样钱来看,其直径、重量都符合崇宁折十大钱的标准,以此推之,所谓的崇宁折十大钱实际就是一种变相减重钱。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