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所谓的1864年香港一千机制铜币

众所周知,, 香港密耳(MIL)币俗称香港一文铜币有两种版别,第一种正面为中文“香港一文”,1863年至1865年由英国铸造;第二种正面为中文“香港一千”字样,1866年由香港造币厂铸造。该币的背面上方有英文“HONGKONG”(香港),中间方框上有皇冠图像,方框中有圆孔,方框下有“VR”字样,方框两边有纪年,下方用英文注明面值的密耳(onemil)。

      众所周知,, 香港密耳(MIL)币俗称香港一文铜币有两种版别,第一种正面为中文“香港一文”,1863年至1865年由英国铸造;第二种正面为中文“香港一千”字样,1866年由香港造币厂铸造。该币的背面上方有英文“HONGKONG”(香港),中间方框上有皇冠图像,方框中有圆孔,方框下有“VR”字样,方框两边有纪年,下方用英文注明面值的密耳(onemil)。

      但是,古玩邮币市场却出现了大量的1864年香港一千机制铜币,笔者经研究对比发现,这些1864年香港一千机制铜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正背直边版(如图1);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另一类为倒背歪边版(如图2)。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正背版大多字面弥漫,有明显做旧痕迹;倒背版大多字体清晰,带有光泽,火气很重。玩家不难发现,这两种钱币完全是臆造品,不仅当时香港政府没有铸造这类货币,而且制作也很粗糙。但是这类伪作仍然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购买这类钱币的玩家大多是对铸造历史知识的欠缺,或是捡漏心理的作怪。

      在英国割占香港初期,各国钱币均可在市面流通,主要有清政府发行的银元、铜钱,以及英国本土发行的金、银、铜币,还有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印度卢比等等,使香港货币流通处于混乱状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香港经济的发展。为此港英当局即发行密耳币,以取代商民乐用、广为流通的中国铜钱。密耳币是仿效中国铜钱铸造的:正面钱文为中文,直读;币材为青铜铸造;造型虽为圆形圆孔,但中间有方框如同铜钱的穿口,制作相当精美;币值单位沿用中国铜钱的“文”。该币背面没有英皇肖像,只有象征王权的皇冠和纪年及英文纪地纪值。所不同的是,密耳币的重量和形制均比中国铜钱轻小。香港人认为密耳币的价值低于面值,故不受市场欢迎。所以,密耳币仅发行4个年头后就停发了。密耳币的两种版别主要区别在于中文面值书写不同,但面值是相等的。有人说“一千”与“一仙”是谐音;也有人说是1元的千分之一。根据当时香港的硬币单位制,10密耳(文)等于1分(仙),100分等于1元。该币不仅是最早的、也是面值最小的香港硬币,更是收藏香港硬币的龙头币,因而深受集币者青睐,这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市场上广为流传着大量伪作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