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枚厚重的“两锱钱”

早在唐代,两甾钱就已引起藏家的注意。南宋洪遵《泉志》引唐敦素钱谱说:“其文篆书,右日两,左曰甾,形制大抵似半两,制作古异,源流莫如。按《礼记》郑玄注云,八两,据其轻重,非如其文,然左边之字不为墙;但未识耳。”

      两甾,又名“秦两甾”,是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秦国所铸的环钱。在记值上,一甾为六铢,两甾为十二铢,也就是半两,也就是半两的异形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两甾钱一般直径为2.9-3.2厘米之间,重8克左右。其形制是外圆内方,初期没有廓、后期可以见外廓,钱背平素无文。两甾钱与半两钱其值相同,曾同时流行通用于世,但后期逐渐为半两钱所代替,因而今天流传于世上的远比不上半两钱。

      早在唐代,两甾钱就已引起藏家的注意。南宋洪遵《泉志》引唐敦素钱谱说:“其文篆书,右日两,左曰甾,形制大抵似半两,制作古异,源流莫如。按《礼记》郑玄注云,八两,据其轻重,非如其文,然左边之字不为墙;但未识耳。”

      关于“两甾钱”铸造的时间,在《中国钱币》的文章“建国以来两甾钱的发现和研究”中写到:

      学术界还专门对该币与秦半两钱的关系及其铸地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两学术界还专门对该币与秦半两钱的关系及其铸地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两学术界还专门对该币与秦半两钱的关系及其铸地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两甾钱是秦半两钱别种的观点,在学术界仍占多数,但这种观点越来越受到冲击。”

      “郭若愚把两甾钱与战国秦半两钱的重量、文字特点加以比较,说它与战国秦半两不是同一时期铸币,而将其归为秦朝末年铸币;郑家相说:“秦半两……较此钱为厚大,文字多肥阔,亦较此钱为雄伟。且此钱有具外轮者,秦半两皆无之,其文制气息绝不类,既非秦半两同时之制,亦非秦半两以前之作”,认为它是秦汉之际西魏铸币”。

      在现存的“两甾钱”中,有郭者甚多,无郭者甚少!而近年来,偶有“两甾钱”发现,根据这些“两甾钱”的出土的情况,关于“两甾钱”的研究有了新进展!

      在文章《“半圜”与“两甾”》中介紹了一枚“兩甾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枚秦国“两甾”钱与战国“半圜”钱是从同一个泉家手中集来的。生坑、青铜质,直径29.3毫米,穿径8.5毫米,厚0.5毫米,重约4克。

      此文还谈到“两甾钱”的特点:

      “秦“两甾”钱至少有两个版式,即“甾”字“田”部字当中一横“十”,分为出头横和未出头横。该泉为未出头横,钱背素平,值得一提的是,早期铸品的穿孔为圆形,中晚期为方孔。此乃中国古代铸币史上圆孔形逐渐向方孔形货币过渡时期的产物。”

      2008年嘉德拍卖了一枚“两甾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博文《秦半两和两甾钱的时代和特征》中,对两甾钱与战国半两进行了比较,得到有如下区别:

      一 两者大小相似,而重量悬殊,重量为二与一之比。

      二 半两钱文字古朴高挺,两甾钱文字端正平夷。

      三 战国钱字体高大,两甾钱字体方正,“两”字中间二“人”字上部竖笔极短,无战国文字特证。

      笔者收集到来自陕西窖藏秦半两钱,这批钱币,钱体硕大、厚重,逾于一般半两钱,其内外郭修饰整齐、钱体圆整,不见一丝流铜或沙眼的痕迹,这些钱币制作水平为现已发现的半两钱所不及,根据这些钱币的发现地点,笔者认为这批钱币为某位秦公的祭祀钱,甚至可能为陪葬坑埋葬的特意铸造的祭祀性半两钱。

      这批钱币中有两枚“两甾钱”, 一枚相对厚重,重量为25.2克,直径35.3毫米,肉厚4.25毫米,钱文甚为浮浅,高度仅为0.25毫米;另一枚重量为20.37克,直径34.15毫米,肉厚3.3毫米,字高0.68,钱文比第一枚“两甾钱”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两”字为“双人两”,一人高、一人低,笔画方折,字体修长;而“甾”字的笔画圆滑,与我们所见的“两甾钱”中的“甾”字写法方正有着明显的区别,甚有金文的味道!

      这两枚两甾钱是这批窖藏钱币的一部分,而这批窖藏钱币基本可以确定为先秦半两,因此,间接证明了两甾钱为先秦圆钱转化先秦方孔圆钱的过程中的一个品种!

      2015年《收藏界》杂志第五期,登载一篇文章《两锱钱铸造与发行》 这篇文章指出,“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两锱钱实物与秦惠文王半两钱形制特征类同,同样只有一种形制,同样没有发现有超厚重、超大直径情况。”

      而笔者收藏与过眼的这些“两甾钱”,属于超厚重、超大直径情况,而与现存“两甾钱”并非同一形制,应该属于新品种的“两甾钱”。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