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收藏不应过分追求工艺的繁复和花哨
2015-03-24 15:26:04 来源:广州日报 已浏览次
随着人们对中华文明深层次文化现象的挖掘,砚学和砚文化日益得到世人的重视。在收藏领域也逐渐由所谓“杂项”,升位为专题收藏的主流。因此有专家认为,收藏砚台应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脉”,讲究文人气息,不应过分追求工艺的繁复和花哨。
藏古砚须把握时代主线
近年来,砚台的拍卖行情一路上升。如2007年西泠印社“文房清玩历代名砚专场”中,估价为80万——150万元的“吴昌硕铭、沈石友铭石破天惊端砚”以235万元成交;中国嘉德[微博]2010春拍“翦淞阁―文房清供”专场上,清康熙御制松花石龙马砚以425.6万元高价成交;北京保利2010春拍,清乾隆“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以1400万元成交,打破了砚台拍卖的世界纪录。黄海涛表示,目前对古砚的收藏,就艺术品市场上看,基本处于初级阶段,即先知先觉的收藏者以投资性为主要目的,抄底尚未热捧的各类砚台。但是砚台究竟好在哪里?其艺术性、投资价值在哪里?许多收藏投资者对砚的年代、艺术性、铭文的真伪等等都没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只好找一些曾经上过著录的砚台作为投资对象。殊不知一些著录粗制滥造,那么上到这些著录的砚台,是否靠谱,对此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时代风尚决定设计定位,设计定位决定器物风格。”黄海涛表示,西汉时期,通常意义上的砚,已经完全形成。这是砚台历史上的第一次变革,即由就地取材用原石磨制的原始砚,转变为按一定形制制作的现代意义上的砚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砚在体量和造型上仍然没有脱离汉代砚的流韵。唐代是文化艺术大繁荣的时代,砚台从唐代开始,由过去的官衙、作坊,走进千家万户了,砚台发展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即大量的箕形砚的涌现。与书画的“小品化”取向一样,宋代的砚台造型、制作也是小型化、精细化、文人化。明清砚的制作则在变化中显露“扭曲”、有些繁复、琐碎。
“砚台的性质和特点就是研墨,如果一方砚台不以砚堂为核心,而在砚堂上搞上几个眼柱,或者砚堂淹没在山水景象中,这种仿砚形的石雕工艺品,早晚就会退出主流舞台。希望藏这类砚的藏家,也给子孙留点能上拍的藏品。”黄海涛总结道。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