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布扇:东汉烤肉扇风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扇子,在古代的别称有“摇风”和“凉友”。炎热夏季,摇几下,就有阵阵清风袭来。学者们认为,最初的扇子出现在商朝,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的用途逐渐增多,材质也越来越广。

      毛布扇新疆发现最早的扇子

      1984年,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在和田地区洛浦县山普拉墓葬里,发现了一把东汉时期的毛布扇子,形制十分独特。这是新疆发现的最早时期的扇子,扇面呈长方形,扇里和扇面为原白色平纹毛布,用红色毛布包边缘。

      扇面宽12厘米,长17.6厘米。扇子的一边穿有一根木杆,杆长23.1厘米,两手分别抓住木杆的顶端,摇动扇面,扇面会上下旋转,顿时凉风习习。

      据自治区博物馆的人士介绍,直至今日,毛布扇子还依然有着忠实的消费者。生活在南疆的维吾尔族老乡们,在烤羊肉时,会用毛布扇子扇风,不但让炉火更旺,也可以令烤肉飘出更多的香味。

      在曾经的古老岁月中,用扇子来扇风烤肉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那时候,用扇子的人多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那东晋墓葬出土的一幅纸画《墓主人生活图》里,男主人跪坐在木塌上,右手就随意地摇动着一把团扇。这位墓主人,专家们推测其必是高官显贵。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等军事家们,都喜欢用羽扇,轻摇几下鹅毛扇,仿佛就能决胜于千里之外。专家们认为,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当时随着丝绸纺织业的发展,出现了“纨扇”,这种丝绸质地的扇子深受中国古代妇女青睐。

      明清时期扇子进入百姓家

      到了明清时代,扇子被广泛运用。不但可生风取凉,还成了一种文化艺术品,并成为身份的象征。有人喜欢把扇子挂腰间,或藏在袖口里,不时拿出来扇一扇,打开收合间自然流露出文人的特殊气质。

      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文人墨客,更是将题扇画扇视为一种时尚。有时一把普通的扇子,一经名家题诗作画而身价百倍。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名家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

      当扇子被文人墨客当作一种时尚时,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跟风。一时间,就连踏入仕途的官员、账房先生,甚至处于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物也喜欢上摇扇。

      而如今,扇子越来越普及,花几块钱就可以在路边的小店里买上一把。

      (晨报记者曲媛媛通讯员阿迪力·阿布力孜图/自治区博物馆提供)去年在自治区博物馆展出的清朝嫔妃们所用的扇子

      清兽骨股镂空花翎折扇

      檀木柄大红缂丝兰蝶扇

      红木柄绿缎彩绣博古纹扇

      黑漆柄白地彩绣花蝶纹团扇骨柄粉红绸纳摺穿珠花纹团扇

      唐朝小团扇

      长13.6厘米,直径4厘米,1973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501号墓。小团扇用整体木板制作,木柄贯穿扇面,用黑色绘一条木柄与团扇相连的中轴线,在扇面上绘有两面对称的山峦、花草、花鸟等装饰,也是唐代流行的一种纹样构图形式。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