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布扇:东汉烤肉扇风否
2015-03-22 13:19:39 来源:胶东收藏 已浏览次

扇子,在古代的别称有“摇风”和“凉友”。炎热夏季,摇几下,就有阵阵清风袭来。学者们认为,最初的扇子出现在商朝,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的用途逐渐增多,材质也越来越广。
毛布扇新疆发现最早的扇子
1984年,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在和田地区洛浦县山普拉墓葬里,发现了一把东汉时期的毛布扇子,形制十分独特。这是新疆发现的最早时期的扇子,扇面呈长方形,扇里和扇面为原白色平纹毛布,用红色毛布包边缘。
扇面宽12厘米,长17.6厘米。扇子的一边穿有一根木杆,杆长23.1厘米,两手分别抓住木杆的顶端,摇动扇面,扇面会上下旋转,顿时凉风习习。
据自治区博物馆的人士介绍,直至今日,毛布扇子还依然有着忠实的消费者。生活在南疆的维吾尔族老乡们,在烤羊肉时,会用毛布扇子扇风,不但让炉火更旺,也可以令烤肉飘出更多的香味。
在曾经的古老岁月中,用扇子来扇风烤肉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那时候,用扇子的人多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那东晋墓葬出土的一幅纸画《墓主人生活图》里,男主人跪坐在木塌上,右手就随意地摇动着一把团扇。这位墓主人,专家们推测其必是高官显贵。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等军事家们,都喜欢用羽扇,轻摇几下鹅毛扇,仿佛就能决胜于千里之外。专家们认为,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当时随着丝绸纺织业的发展,出现了“纨扇”,这种丝绸质地的扇子深受中国古代妇女青睐。
明清时期扇子进入百姓家
到了明清时代,扇子被广泛运用。不但可生风取凉,还成了一种文化艺术品,并成为身份的象征。有人喜欢把扇子挂腰间,或藏在袖口里,不时拿出来扇一扇,打开收合间自然流露出文人的特殊气质。
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文人墨客,更是将题扇画扇视为一种时尚。有时一把普通的扇子,一经名家题诗作画而身价百倍。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名家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
当扇子被文人墨客当作一种时尚时,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跟风。一时间,就连踏入仕途的官员、账房先生,甚至处于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物也喜欢上摇扇。
而如今,扇子越来越普及,花几块钱就可以在路边的小店里买上一把。
(晨报记者曲媛媛通讯员阿迪力·阿布力孜图/自治区博物馆提供)去年在自治区博物馆展出的清朝嫔妃们所用的扇子
清兽骨股镂空花翎折扇
檀木柄大红缂丝兰蝶扇
红木柄绿缎彩绣博古纹扇
黑漆柄白地彩绣花蝶纹团扇骨柄粉红绸纳摺穿珠花纹团扇
唐朝小团扇
长13.6厘米,直径4厘米,1973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501号墓。小团扇用整体木板制作,木柄贯穿扇面,用黑色绘一条木柄与团扇相连的中轴线,在扇面上绘有两面对称的山峦、花草、花鸟等装饰,也是唐代流行的一种纹样构图形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