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鉴定:高科技与精气神

      有位科技专家朋友告诉我,“收藏”文物鉴定将来慢慢就没有意义了,原因是电脑科技的发展。国外有一种3D“打印”模式,这不是一般的电脑平面打印,而是一种立体模拟技术,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克隆”出完全与原物一样的替代品。专家称没有制造不出来的,只有想象不到的。如果是文物复制,其形状、文字,乃至化学成分,都能达到完全一致。加上作假高手的锈色包浆的外包装和细节修饰,莫说小小的钱币,即使大青铜鼎、书画也都不在话下。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提出如此的难题,到底会出现什么局面,真是真假莫辨了么?

      当今这种3D“打印”成品,我们尚未接触,这种双胞胎般的赝品到底能否滴水不漏的与真品混淆呢?我不能下结论,但是我相信一条,科技是人发明创造的,而且是永无止境的,这就是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

      就以前些时期日本二玄社制作的故宫[微博]古代书画精品来说,不仅画面精美绝伦,细枝末节以致动物毫发、人物眉须都清晰无比,而且纸质色彩,甚至绘画笔触都有显示,涂色的薄厚都可用手摸出凹凸感。所以启功先生说这些是“下真迹一等”,也不为过,可是仔细用眼、用心去静静感受,宋元真迹中那扑面而来的瑞霭之气、那薄雾般的湿润感和古色古香却是没有的,所缺的这种东西就叫做神。

      “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过手的东西多了,加上悟性,就会有很深的感受。

      我是60多年前,就伴随着父亲的青铜器、铜镜、古钱、印章,闻着它们的气味,看着它们的形状,抚摸那离奇古怪的造型,我在文章中说青铜器、古钱是有生命的,它们有着一种特殊的气味,闻久了、闻惯了,我把它称为“香气”,“香气”也有所不同,生坑是深层泥土与青铜锈的混合,有点甜味的芳香气味,极为纯净,这是一种天籁之气味。传世的青铜器包括钱币,有一种万人经手的熟悉气味,那就是所谓“人气”。那是青铜器长期与人的汗液、体液接触后,产生的一种神奇的味道,那也是玩青铜器人们所熟知的。后来造假之风盛行,有各种髒气、刺鼻的酸气、新铜的呛气、浅土层的石灰及金属煅烧的“火气”等异味。

      有的古钱,铜质锈色、文字看起来几乎挑不出毛病,但在行家手里,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具体问题又说不上来,就是不敢认,实际上就是没有真品特有的“神”。

      这些都是笔者个人的感受,可谓管窥之见,相信各位行家会有更多更深的体会。此种见解听起来似乎有点玄,实际上却是真实不虚的东西,这是一种觐察对象精气神的方法,也就是行家们所说的“眼学”,往往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这种方法难以量化,但却是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手段。

      对付造假,不管其千变万化,从新铸改刻、电脑刻绘到3D“打印”,其共同特点就是缺乏艺术创造的灵动性,也就是人们说的“精气神”。对古代文物多一些深入的文化层次的觐察,不要仅仅停留在机械检测的阶段,事情就会发展变化,但是以上二者还是应当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才会更有成效。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