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藏家收藏锁具的故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破解的密码锁

 

      “鱼形锁”“生肖锁”“城门锁”……一走进林振涛的中华古锁博物馆,就像走进了一个锁具王国,墙上、展示柜里到处是形形色色的锁。

 

      今年40岁的福州人林振涛,看起来十分年轻,但收藏锁具却已近20年。他的博物馆里,收藏了大大小小5000多把锁,从唐代到民国,各个年代的都有。而他2006年收藏的一把八国联军侵华时外国人遗留的银行密码锁,至今无人打得开。

 

      锁芯藏着“婚约字条”

 

      “1992年,我收藏了第一把锁,从此对锁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林振涛说,那把锁是他在北京从一个60多岁的老人那里淘来的,当时只觉得锁特别好看,工艺特别好,但没有钥匙。为了打开这把古香古色的锁,他费尽了心思。没想到,终于配到钥匙时,锁芯里居然还出现了一张“婚约字条”。

 

      那时的他兴奋不已,心里猜想着,“这难道是一把鸳鸯锁?一方收藏着锁,一方收藏着钥匙,相聚的那天,如果双方还相恋,就拿出婚约证明?”林振涛说,这番美丽的遐想,让他坚信一把锁记录着一个故事,引发了他的“淘”锁热情。

 

      早年林振涛跟着剧组拍电视剧,要在全国各地到处跑,这样的工作也给他的“淘”锁带来了许多便利。每到一个地方,他就向当地的古玩专家打听什么地方能够买到古锁。每次在外办完公事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去当地的文物市场和旧货市场,寻找心仪的锁。

 

      有一次在湖北,林振涛打听到一户人家家里有一把清朝早期的古兽锁,十分别致,但是主人家就是不卖。当时卖家手里只有一个锁头,锁的锁芯和钥匙已经缺失了。为了让卖家出让,他往卖家家里跑了五六趟,特意探访了这类古锁的构造,想方设法给古兽锁补齐了锁芯和钥匙,免费送给了卖家。一来二往,双方成为了朋友,林振涛最终感动了卖家,如愿以偿得到了那把锁。

 

      林振涛对锁的痴迷,也感染了周围的朋友、同事。他们只要知道谁家有古锁,都会第一时间通知林振涛。慢慢地,他家的锁就越来越多,叫他“古锁王”的人也越来越多。

 

      遗憾 2006年收藏的密码锁就是打不开

 

      “从唐代到民国期间的锁,我这里可以说是全国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林振涛说。

 

      如全国最小的鸡心锁,全国只有两把,他有一把;独特的贞操锁,他不仅有十多把,还有纯金的;十二生肖造型的锁具,他有全套的……

 

      对锁的多年研究,也让林振涛练就了一身开锁的本领。“一般的古锁,到我手里,我就知道怎么开。就算是丢了钥匙的锁,我也能配出钥匙来。”林振涛一直自信满满,直到2006年,他收藏了一把八国联军侵华时外国人遗留的银行密码锁,才真正领悟到天外有天。

 

      “那锁上,总共就只有9个数字,但是我试了不知几百几千次,就是打不开。”林振涛说,他曾经跟多个开锁大王研究过这把锁,但是大家都没能打开。

 

      这把锁,至今仍是林振涛收藏生涯里的一大遗憾。“我只能认为这把锁除了数字密码外,可能还有别的机关。”

 

      也正是由于这番经历,更让他坚信锁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大了他对古锁的热情。

 

      自费办古锁博物馆

 

      2011年11月,林振涛在福州市鼓楼区凤湖路,自费办起了我省第一家个人古锁博物馆——中华古锁博物馆。据林振涛说,这是福建省第一家古锁博物馆。“主要是想让中国的锁文化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古锁。我自己收藏只是自我欣赏,属于独乐乐,现在我想拿出来与众人分享。”林振涛说。

 

      多年的收藏,让林振涛已经足够写上一本厚厚的“锁”书。“从锁的等级划分来讲,就够写上一大段了。因为每个朝代,什么等级的人用什么等级的锁,有着严格的规定。”林振涛说,一般来说,锁的开口越简单,就说明用锁的人等级越低,就像‘一’字锁,一般是平民百姓用;“士”字锁一般是“处级”以上的人用;更繁琐的像“喜、吉、王”等这样开口的锁,用的人等级就更高。

 

      林振涛说,现在我国还没有一般规范地介绍古锁的书,他觉得十分可惜。但是目前自己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写一本这样的书,现在他正在收集古锁的各种资料,等到将来有时间,一定会填上这个空缺。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