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石收藏——赏一方砚知一段史
2015-03-04 10:59:57 来源:安阳晚报 已浏览次
于一方砚之中,不仅能品味和欣赏砚石细腻的纹理、精湛的雕刻技艺、独特的书画创意,还能从中一探传统文化的承载、积淀和缩影。
于一方砚之中,不仅能品味和欣赏砚石细腻的纹理、精湛的雕刻技艺、独特的书画创意,还能从中一探传统文化的承载、积淀和缩影。
1
砚·事
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除了纸张之外,文房四宝中的砚台、毛笔及墨汁,几乎已经消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尽管在文房四宝中排序最末,砚,因为其质地坚固,却是其中最耐久的一个。笔,不耐久,老不中书;纸,置久则脆,难于使用;墨,陈久失胶,易于散碎。三宝,皆难久蓄。唯有砚,材质坚固,难于损坏,存留千古却亦如初。
回顾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砚台一直与之并生着。迄今为止,最早出土的砚为陕西临潼县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石砚,专家鉴定为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制造,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
砚台其实是由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原始研磨器的性质功能与同期出现的食物研磨工具类似。它可以将带有颜色、大小不一的有色物研碎、研细,使其成为书写用的颜料。砚通研,其最大作用是研墨。汉代刘熙在《释名·释书契约》中道:“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砚的解释则更为简要:“砚,石滑也。”
从砚诞生之日起,它的作用就是发墨。“百工者以致用为先”,一方砚,其最关键是实用。即使是爱石如痴的米芾,也在其《砚史》一著中道,器以用为功,“石理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
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书画艺术逐渐繁盛,而与之鸥水相依的砚台,也从一种工具演变成被文人墨客珍藏的艺术品。正所谓,武夫宝剑,文人宝砚。“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
3
砚·石
砚的材质繁多,几乎能适用的材料都被文人墨客尝试用来制砚了,但使用时间最长、应用最广、数量最多、一直沿用至今的仍属石质砚。
最初,制砚用的石材并没有特别讲究,古人拾到一块好的石头就可以用来做砚。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泸,在拉窄渡口安营扎寨,此地为砚石产地。一日,诸葛亮在水边捡到一块有七个眼的石头,他见石质细润,便制成砚台在帐前使用,这就是十大名砚之一的苴却砚。
砚成书写必备品之后,人们对它的要求就高了。于是就有了采掘砚石的行业。自古以来,石砚得到了太多喜爱。然而,众人皆知砚既可使用又可赏玩,却不知石材得来十分不易。不管何种砚石,开采起来都十分艰难。砚石的开采不能用机械,只能手工开采,可以想象,古代的技术条件下,采石工人的艰辛是难以估量的。
端溪砚石的采掘是依石脉生长走向开采,初时在山的表面采掘,随着石脉的走向渐入山中而形成坑洞,有的达数百米深,因地势起伏变化石脉层不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洞口与洞底的高度差有几十米之多。砚石采掘对工人技术要求很高,如果看不清石壁,摸不准石脉,就会把好砚材打成废品。
当今时代,更多人使用硬笔书写文字,墨汁也替代用砚磨墨,砚也远离了生活。电脑、打印机、签字笔代替文房四宝成为办公必需品,占据着办公室。
然而,国学与书法的复兴会逐渐带动砚文化的回归。另外,在艺术品市场上,名砚的拍卖价格一再创新高。2007年,清代伊秉绶等铭大西洞端砚以96.8万元拍卖;2010年,康熙御制松花石龙马砚以425.6万元成交;同年,“乾隆御用”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以1400万元成交。
借用当代知名书画家梅墨生的话概括砚的价值:“砚从制作到铭刻,兼容了砚工匠人和文人墨客的情思才智,从选材造型,到刻制纹饰砚铭,乃至在书房里被使用,一方砚石积淀了太久的历史风尘与文化气息。无论是皇帝使用的宫廷用砚,还是文人名士珍玩过的名家用砚,背后的历史故事总是令人神往。所以说,一方小小的砚石,就是一个个历史文化的小切片,折射着、透露着一段段文化的雅韵。”
2
砚·史
一方面,砚台材质的变迁体现出了科技的进步。而更重要的是,砚,融书画、雕刻等艺术为一体,浓缩了中华民族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的信息。于一方砚之中,不仅能品味和欣赏砚石细腻的纹理、精湛的雕刻技艺、独特的书画创意,还能从中一探传统文化的承载、积淀和缩影。
在和平昌盛的年代,砚台上雕刻山水花鸟,而在战火连天的时代,砚台上雕刻的则是爱国情怀。在民族英雄辈出的南宋,岳飞、陆游、文天祥都曾在砚台上刻文明志。岳飞在端砚上刻有“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字。意思是,抗金卫国的意志永不变,绝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
隋唐时期是砚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因为经济发达,文化事业也随之繁荣。而且,唐朝实施的“以书取仕”方针,鼓励人才以文进取的同时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人们对砚台的要求也从原来的坚实、美观,上升到更细致的发墨、少损等功效。因此,隋唐时期的砚质和砚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最早的四大名砚在宋代相继确立,当时红丝砚位列其中。宋代苏易简在《砚谱》中归纳:砚有四十余品种,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后来,由于红丝石脉断而绝,红丝砚被澄泥砚代替,四大名砚变成了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
清代的制砚产业更加壮大,所用砚材除了前代已有的材料外,还出现了水晶、漆砂、翡翠、象牙、玻璃等名贵材质。清代砚台上的图案内容更加广泛,花草树木、名家书法、印章铭刻等皆匠人雕琢于砚上。清代砚雕把自古有之的各种雕刻手法灵活结合、交错运用。雕工细致,雕出的人物、动物栩栩如生,日月山河波澜壮阔,花草树木形象逼真。康熙、雍正、乾隆年代的砚,款式上继承历代优点,风格多样,取材广泛,为爱砚者最爱。
最早的化石砚就出现在明清时期。当时,有士子用燕子石制砚,所谓的燕子石就是寒武纪三叶虫的化石。三叶虫化石形状、纹理独特,风韵别致,而且石质易于发墨,深为书家所珍爱。
链接·四大名砚
端砚,产自广东肇庆。其石质致密、坚实、细腻、滋润,发墨不损笔,可呵气研墨,有绚丽多彩的花纹。端砚的石眼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如眼眼一样的石核,莹莹有光,美丽可爱。
歙砚,产自安徽歙县。其石质坚韧、刚而不脆、柔而不娇、本色倩莹、纹理缜密。久磨无粉,发墨不耗墨,不吸水,不损笔。砚工按照天然纹理,因材施刀,有浮雕、浅浮雕、半圆雕等,雕刻精细,造型浑朴。
洮砚,产自甘肃洮州。其石材色多为鸭头绿和青灰色,纹理为丝,细腻如玉,色气秀润。易发墨,不损毫,好贮水,易洗涤。雕刻工艺上多采用镂空式,特别多以龙为题材,图案复杂逼真,主题感强,栩栩如生。
澄泥砚,产自河南洛阳。其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制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立体、半起胎、过通等品种。澄泥砚质地细腻,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