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裱技艺与书画艺术的渊源

      北宋时文化繁荣,有了皇室的推动重视,文人士大夫的积极参与,书画拥有了类似今天顶尖奢侈品的崇高地位。为书画直接配套服务的装裱技艺也因此快速发展并成熟、定型,得名“宣和裱”,装裱由此成为艺人们可以安身立命的一个职业。米芾在《宝晋英光集》卷八中就提到当时有人收藏到了一张内有王羲之真迹的《笔阵图》,藏家立刻“使吴匠制,甚入用。”吴匠者,应为苏州装裱艺人也,得到米芾的表扬,说明当时的苏州装裱技艺已经非常有市场号召力了。

      进入南宋以后,苏州的经济、文化地位在整个江南地区逐渐升高;元末天下大乱,占据苏州为王的张士诚却给苏州带来了乱世中的短暂平静与富庶,各类手工艺的香火因此得以延续。经过明初朱元璋苛政的打压,明中期开始,苏州的书画艺术再次登上了舞台的中心,明四家的相继出现,令书画走出官府大院,走出书斋画阁,成为可以自由买卖、随行就市的商品,这种大发展直接带动了装裱技艺的大繁荣。

      唐伯虎以出售书画、诗文为生,因此他非常重视与作品相关的各个技术环节。在他的《画谱》中,他明白无误地表示道:“我从读书走仕途这条道上退出之后呢,就在书画丹青中自娱自乐了。过去也曾看了些前人关于书画一事的文字,现在我记录下一些再加上我自己的一点点看法,辑成个‘画谱’,请有志于此的同道中人们,看看吧。”

      唐伯虎的《画谱》共分三卷,其中有关于理论的“叙画源流”,有画技指南性质的“山水诀”、“写象秘诀”,还有很具操作意义的“调合服饰器用颜色”,以及“辨古今名画优劣”及“装褫”、“装褫定式”等内容。40余个条目的原作者,有不少就是唐伯虎本人从艺的学习对象,唐伯虎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绘画创作的一些技术手段进行记录,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推动的。

      以明四家为代表的画家及士大夫,是民间收藏的一支重要力量。苏州画家们的身份是非常多元的,文人、士子、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一个人就有可能身兼数职,是真正的复合型人才。为了给自己的作品或藏品最好的包装,画家和藏家们与装裱艺人之间结成了非常牢固的利益纽带。太仓人王世贞不仅是人们熟知的文学家、史学家,明嘉靖朝的重臣,据时人的记载,他还是一个“家多珍秘,深究装潢”的大收藏家,他曾经把一位姓强的装裱艺人请到家中,奉为座上宾,拿出丰厚的报酬请艺人为他的珍秘装裱,此事传扬开来,大家都晓得了“装潢之道足重矣”,于是装裱艺人的家门口就像集市那样闹猛。

      市场反响大,装裱技艺就更受重视,文人、画商、藏家、装裱艺人的共同成长与促进走上了良性循环之路。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