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王琴在传统史料中的记载

      存见的传统史料有关潞王琴的记载,主要有朱常淓的身世背景、斫琴缘由,潞王琴的形制特色、音声特质,潞王琴作为御赐之物的经历等,胪列如下:

      1.朱常淓的身世背景

      据《明史》的《列传第八·诸王五》记载,潞简王翊(liú)死后,其子朱常淓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袭封并藩居卫辉府。又见于《续高屏县志·卷十四〈潞王琴记〉》(光绪版)的记载:“史潞王讳常淓,明穆宗之孙,神宗之侄,其父翊,以万历十七年受封之藩卫辉,四十六年,常淓嗣封……本朝以卒,杭人呼为潞佛。”

      2.朱常淓的斫琴缘由

      据杨宗稷《琴学丛书·琴学随笔二》得知,潞王之所以斫琴,乃因其曾获得“天启癸亥(1623年)西湖茂生甫李之所斫之琴,为新安芝梁甫程畹所藏,音韵无有过于此者,遂命良工斫琴四百余张,其音皆不如此琴,不过此琴之美,因命名无极、太极、二仪、四象、八卦。无极琴背面并无图书,字迹乃八宝鹿角灰漆所成,自太极至八卦皆有潞王之宝图书一方,琴额不缺二角,下余四百张皆缺二角,腹中皆有次第之号,琴背有‘中和’二字,敬一主人跋一段”。

      3.潞王琴的形制特色

      据《续高屏县志·卷十四〈潞王琴记〉》记载:“琴长三尺六寸五分,漆黝黑有光,杂金珠斑,其徽黄金也。轸以菜玉为之,抚其弦声,清越以长。背隶刻‘中和’二字,字径寸半许。下刻诗云: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署曰:敬一主人。皆真书。印篆曰:潞国世传,印径三寸,弱篆仿李斯。凤沼方,龙池圆而大,内周遭刻‘大明崇祯己卯(1639年)岁潞国制八十六号’十四字,亦真书。侧窥乃可见额作方折形,类八字尾,与新制亦稍异。”

      4.潞王琴的音声特质

      据杨宗稷《琴学丛书》之说,其所见存世的潞王琴有10张,序号至四百四号,可见潞王琴可能有400余张。然杨氏强调存世的潞王琴“形式不一”,其特色是“制作皆极精,灰漆厚而坚,涂朱砂宝玉屑,是以价颇昂,惜声圆润而过于微细,赏鉴家宝之,操缦家不贵也。”此外,据杨宗稷说,潞王琴“年浅而音细”“声圆润而宏亮者少”。

      5.潞王琴为御赐宝物

      据清人张道《临安旬制纪·卷三〈潞王佚事〉》的记载:“潞王好鼓琴,其所制前委两角,材特精良。崇祯年,明帝尝出宫中古琴赐之,后流落人间,并称潞琴。”毛西河有《公望遗甡以潞国之琴赋满庭芳词》云:“人传是,乾清供奉,曾赐诸王。崇祯题岁月,横纹印绿,苏带流黄。自王孙散去,沦落江湖。”由此可知崇祯皇帝曾将潞王琴作为御赐之宝物。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