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票:方寸之间展现神龙形象
2015-02-05 08:59:43 来源:北京晚报 已浏览次
在一般人眼中,邮票当由邮政部门发行,而作为中国最早的正式邮票,“大龙邮票”却出自海关。
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能上天、能入海的龙,作为神圣而又略带神秘的图腾象征,已经伴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远播海外。龙年将至,方寸之间的神龙形象,也遍行天下。
大龙票 最早邮票至今存谜
尽管对于谁才是中国最早发行的邮票这一问题,一直以来是有争论的。不过有一点,各派都毫无异议,那就是无论谁是中国第一套邮票,龙图案,都是构成中国最早邮票的主题元素无论是上海工部局书信馆的“工部大龙”,还是大清海关发行的“大龙邮票”,无一例外选择了龙形图案。
对于这两种龙票,有人试图给出更精确的定义,那就是1865年发行的“工部大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邮票,但其并非中国官方机构所发行,不能算作中国的正式邮票。最早的正式邮票,当属“大龙邮票”。
在一般人眼中,邮票当由邮政部门发行,而作为中国最早的正式邮票,“大龙邮票”却出自海关。
1878年,大清海关试办邮政,坐落在天津海河岸边的天津海关书信馆,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家效仿西方模式的邮局书信馆,“大龙邮票”就是在这里发行的,并由上海海关造册处负责首批的印制。有人习惯把这套龙票,称作“海关大龙”。
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大龙邮票”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金龙,衬以云彩水浪,为铜质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全套三种面值,币制为关平银,一分银为绿色,三分银为红色,五分银为黄色,刷色有深浅暗亮等差异,采用凸版印刷,有背胶。后来,人们根据“大龙邮票”的票幅和纸张不同,将其分为“薄纸大龙”、“宽边大龙”、“厚纸大龙”等。
龙形图案,体现了至高无上的权威,自“大龙邮票”以后,大清邮票多用龙形为图案。最早的纪念邮票1894为慈喜六十寿辰而发的九枚一套的“万寿邮票”,其中一枚为蟠龙。最早的对剖邮票、最早的欠资邮票,也都是龙形图案。
至今,“大龙邮票”的设计者是国人还是洋人,设计者姓字名谁,以及精确的发行日期,依然成谜。
金箔龙 首次实现自行印制
尽管龙的形象,高贵神秘,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但新中国成立后,以龙为图案的邮品种类并不是很多。1999年12月20日发行的《澳门回归祖国》金箔小型张,就是其中之一。
《澳门回归祖国》金箔小型张,是此前发行的《香港回归祖国》金箔小型张的姐妹篇。在设计上,画面上部为邓小平同志的形象及“一国两制”四个金色大字,下部则是具有澳门地方特色的“舞醉龙”烫金图案,整个画面统以玫瑰红色调,热烈而喜庆。画面中的四条龙形,也因为与众不同的烫金,在诸多龙题材邮品中独树一帜。
与首枚金箔张《香港回归祖国》不同,由北京邮票厂印制的《澳门回归祖国》金箔小型张,是第一次由国内自行完成印制的,此前的金箔张都是法国印制的。
据说为了印制这枚金箔小型张,专门组建了金箔邮票车间,还引进专门设备,克服了种种技术难题,创造性地采取分隔印刷工艺,一下节省了四千卷金箔,也节约了大量外汇。由此,中国的金箔邮票烫金水平,步入世界前三。
在《澳门回归祖国》金箔小型张发行前后,还有两个龙题材邮品面市1999年发行的“九龙壁”小型张和2000年发行的一套六枚的“龙文物”邮票。
生肖龙 三套龙票各有神韵
自打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行生肖邮票以来,到今年龙年生肖票已经发行了三轮1988年《戊辰年》龙年邮票、2000年《庚辰年》龙年邮票以及刚刚发行的2012年《壬辰年》龙年邮票。
1988年发行的第一套《戊辰年》龙票,图案不以雄姿惊人,不以威猛慑人,而以亲切、活泼取胜。设计者综合了木版年画、剪纸、刺绣等几种民间艺术的特长,使笔下的龙色彩绚丽,雅致可爱。
2000年发行的第二套《庚辰年》龙票,第一枚生肖图“祥龙腾飞”中的龙形象取自汉代瓦当,背景为水波纹,黑龙、金底、“庚辰”红印章,表现了中国艺术中最典型的三种色彩。第二枚“旭日东升”,主图为在旭日、海浪衬托下的“龙”字草书。
今年的《壬辰年》龙票设计,发行前就曾在网上曝光,立时引来一片热议,有人认为“威武庄严,一身正气”,展示着龙的刚强、威严,很有视觉冲击力。也有人认为“凶神恶煞,霸气外露”,更有人形容为“贴在信封上能寄信,贴在大门上可辟邪”。
设计者陈绍华亦言,设计这枚龙票时曾在“猛龙”和“祥龙”间犹豫,最终在设计中,《壬辰年》生肖龙票在基本构型上参考了明清蟠龙的造型,表现出龙和其他所有的生肖都不一样的权威、神性以及辟邪内涵。
龙票变金砖
伴随《壬辰年》龙票,中国集邮总公司同步发行了《壬辰年》邮票金砖一组五款,这是继2010年虎年生肖邮票金砖发行后,推出的第三组生肖邮票金砖。
作为龙年贺岁的高端收藏精品,《壬辰年》邮票金砖以2012年生肖龙票为主图案,采用999纯金,运用浮雕、磨砂和镜面等贵金属加工工艺,按邮票等大尺寸精工铸造。《壬辰年》邮票图案中以纯金打造出的生肖龙生动、立体,充分展现了中国龙“威仪四海、润泽四方”的风范,表达了“金龙献瑞”的美好祝愿。
龙形各异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