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扬州名漆工 漆艺之精 古之未有
2014-12-08 15:41:38 来源:扬州晚报 已浏览次


漆艺是扬州传统的最具竞争实力的手工艺产业。明政权建立以来,就对漆艺制作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支持。明永乐年间,朝廷在北京专门设置了果园厂,用于宫廷督办的漆艺工作坊,专门制作宫廷所需要的各类雕漆漆器。
A
在明代,扬州漆器中的雕漆、螺钿镶嵌、百宝嵌等工艺驰名当时
明中后期,扬州逐渐兴盛起来,成为四面八方商贾货物的枢运中心城市之一,商贾官吏在扬州的奢侈生活产生了对高档漆器越来越多的消费需要,也开始将四方良工吸引到了扬州。果园厂所造漆器也逐渐流传到扬州,扬州周边在元代就兴盛起来的嘉兴髹漆制作在明代仍然相当发达,其工艺与器物也逐渐传播到了扬州,这些都给扬州漆艺在明清的再度繁盛提供了借鉴。
扬州漆艺,自两汉盛唐之后,在明代再次获得了发展机遇。明中后期扬州商业的兴盛,徽商等盐商的寓居与富饶,给漆艺的发展以极大的良机,使得扬州漆工艺在满足一般日用之外,有了向更高级的鉴藏方向发展的可能。到明代后期,扬州漆器再次达到了其历史上的兴盛时期。这一兴盛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中期。在明代扬州的漆器中,雕漆(剔红)、螺钿镶嵌、百宝嵌等工艺驰名当时。迄今,在扬州的老巷子内,仍然还保留有漆货巷、螺钿巷、大描金巷、小描金巷等代表明清时代扬州漆器制作遗址的地名。
最能够代表扬州漆工创造性才能的就是螺钿漆艺。螺钿镶嵌漆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但当时主要采用的是厚的螺钿镶嵌。直到元代,才开始采用薄螺钿镶嵌,这是漆器工艺上的一大进步。扬州出土的汉墓漆器中就有的嵌金银漆器,可以表明扬州漆艺匠人早在汉代就已经尝试使用金银平脱手法予以装饰漆器。到了唐代,这种镶嵌手法进一步成熟起来,宋元时代我们已经能够从一些出土的文物中看到古代用螺钿镶嵌的漆器实物。如1978年在苏州市瑞光塔中发现的北宋早期嵌螺钿藏经漆匣一只,平红胎漆,通体用天然彩色螺钿镶嵌成各种图案花纹,显得十分雍容华贵。而早在1966年,在北京的后英房元代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件残破的直径约37厘米的螺钿漆盘,其中在盘心用五色螺钿镶嵌配套成一幅有广寒宫背景的嫦娥奔月图,其精工细雕的技艺,令人赞叹。元人这种细工制作的螺钿工艺,可以说开了明清螺钿工艺漆器的先河。扬州螺钿漆艺同样继承了这种工艺传统,从而在明清两代通过扬州漆工的努力,使得中国漆器艺术达到了历史上新的鼎盛。
B
明代扬州名漆工“其漆艺之精湛,古之所未有”
明代扬州螺钿漆器出现了许多的名工艺匠。扬州人江千里,字秋水,是当时享有盛名的镶嵌螺钿漆名工,“他所作镶嵌螺钿漆酒器、方圆小盒、笔筒和爵杯等,无一不花纹工细如发,其漆艺之精湛,古之所未有,远非云南漆器可比。”更为可贵的是,江千里还不藏手艺,悉心教授青年人学习螺钿漆艺。今天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尚收藏有江千里制作的“黑漆嵌螺钿执壶”一把,制作极为浑朴。这件执壶黑漆锡胎,方形,带盖,壶嘴高扬向天,壶柄直角内折,壶身造型修长,四面开光,嵌以红玛瑙、珊瑚、绿松石、螺钿,构成一幅精致的花鸟蝴蝶梅花图案,壶底嵌“千里”二字。这件执壶造型修长挺拔,秀雅之中蕴藏古拙。所嵌“百宝”极薄,雕刻看似不经意,但深沉的漆地缀以彩色,几种工艺相互配合,显得和谐得体,是传世“千里”款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另有一件署名江千里款识的“嵌螺钿金银片长方盒”,盒盖盒面立墙,上下通景,四面各饰一龙,龙腾于上,波涛汹涌间尚有几尾鲤鱼若隐若现。龙的须发和卷云均使用薄螺钿制作的丝线镶嵌,龙眼龙鳞镶嵌全绿,海水浪花则填以银丝。另外,南京博物院收藏有江千里所制的嵌螺钿插屏一座,高44厘米,宽36.9厘米,厚1.2厘米。明末清初刘应宾客寓扬州,曾经见过江千里制作的螺钿酒杯,赞叹不已,作诗以纪:“螺钿妆成翡翠光,紫霞秋澈婺州香。形神具美真通泰,假寐仍期到醉乡。”
明代扬州另一位漆艺名工是周翥。明人张岱的《陶庵梦忆》和明末王世贞的《觚不觚录》都曾记述了他的漆器精艺。周翥是嘉靖时人,为严嵩所养,因此,周翥也为严嵩制作了大量的螺钿镶嵌漆器。严嵩倒台后,严嵩所藏器物都被没收到了兵家内府。因此当时流传到民间的周翥作品很少。
周翥擅长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水晶、玛瑙、玳瑁、绿松石、螺钿、象牙、蜜蜡、沉香等材料雕成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树木楼台等,镶嵌于檀梨漆器上面。他的这种制作方法,在明代髹漆艺人黄成所著的《髹饰录》中被称为“百宝嵌”。百宝嵌因其富丽豪华的风格而颇受上流社会和宫廷的青睐,成为最珍视的陈设品之一。周翥用百宝嵌法所制作的漆器,大件的有屏风、桌椅、窗隔、书架等,小件的有笔床、茶具、砚匣、书箱等,五彩缤纷,极为美观华丽。虽然在周翥以前已经有人使用过这种百宝嵌方法制作漆器,但是由于周翥更广泛地使用这种方法制作漆器,因此,当时人称之为“周制”。清人钱泳《履园丛话》中记载:“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始创此法,故名周制。”足见周翥漆器在明代后期的影响力之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