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宁铜雕:耀眼的非洲古王国艺术瑰宝(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贝宁雕塑是古代贝宁人用一种名为“失蜡法”的技术制作出来的。“失蜡法”铸造工艺最早出现于五千年前左右的古埃及和两河流域,但是并没有流传下来。在贝宁王国兴盛之前的十到十四世纪之间,伊费文化曾主宰着尼日利亚的历史,代表着当时尼日利亚东芝铸造的最高水平。伊费文化的典型艺术品是由陶土、黄铜和青铜等材质做成的人像、头像和动物雕像,其中的铜雕作品也是采用“失蜡法”工艺。贝宁人的“失蜡法”正是从这里学来的。1280年,为了帮助贝宁用青铜铸造铜雕,伊费国王将铸造工匠派到贝宁,专门传授这种技术。贝宁王国从伊费获得铸造术之后,在贝宁城建立起青铜铸造作坊,继承了伊费铜器的衣钵,并继续发展,自成一家。

      贝宁王国的所有雕像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理想化造型,都用明确清晰的线条和人们普遍接受的美感形式对真人给予再加工,比如国王或王后雕像都是凸起的额头、大大的眼睛、笔直凸起的鼻梁、横直带钩的鼻翼、宽厚前突的嘴唇、弧形圆圆的下颏,国王附带高高的脖圈和高贵华丽的王冠,王后附有高高的发帽和细长的项圈,武士是右手持矛、左手拿盾、全身披挂的立像。其作风写实而富有装饰性,造型洗练完美,显示出非洲黑人艺术家的高度智慧和艺术创造才能。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非洲青铜人物像贝宁铜雕由著名收藏鉴赏家、台北视度空间施鸿儒先生珍藏。其年代为中世纪,高为34厘米,宽为27厘米,款式为单面高浮雕。专家李彦君、蔡国声鉴定认为:此像呈单面高浮雕形式,正面有三个黑人形像,手持投枪、大刀等武器,服饰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格特征,反映黑非洲人狩猎、民族、人种的特点。头戴盔、赤足,大眼,头足带有贝壳装饰,身着长裙,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从整体风格看,似中非贝宁、多哥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施鸿儒先生表示,由于平时坚持不懈地学习与研究,他才与这件贝宁铜雕结下不解之缘。能够把非洲古王国的这件艺术瑰宝保护和传承下来,施先生感到由衷地欣慰。

      据业内人士介绍,贝宁铜雕流传至今的甚为稀少,非常珍贵。目前在世界级收藏家手中的贝宁铜雕总量不足10件,其他的基本上都收藏在英国的博物馆里,约有200多件。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