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壳与包浆:文玩的精髓

皮壳与包浆是文玩界常用的术语,人们对它的癖好和关注程度似乎仅次于器物本身。皮壳和包浆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是何时产生的?皮壳与包浆又是如何形成的?这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们常面对那些带有温润包浆的传世古物充满着感动,包浆赋予了它们另一种精魂和魅力。那层仿佛是由时间凝固而成的包浆,让你依稀能透过它看到器物曾经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皮壳与包浆是文玩界常用的术语,人们对它的癖好和关注程度似乎仅次于器物本身。皮壳和包浆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是何时产生的?皮壳与包浆又是如何形成的?这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

      一张清代长条木凳凳面的包浆

      在玩物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把包浆和皮壳混淆,这两者之间其实有着实质的不同。之所以称之为皮壳,顾名思义这一层物质类似于器物的皮或者壳,皮壳通常是依附在原有器物之外的。而包浆则不同,我们说琼浆玉液,浆通常是指透明的液体,故而包浆指的是那层透明的膜状物,也就是说我们能透过包浆看到器物的材质本身。当然一件器物上常常会有包浆与皮壳同时存在的情况。

      老蜜蜡的皮壳

      器物的皮壳通常是器物通过较长时间在自然侵蚀、光合、氧化等作用下,经过化学反形而成不同于内里的变质层;或者经过风化、土埋、吸附等物理现象在表面形成的壳状依附层。大多数皮壳会遮蔽内在的实质,让我们不明就里。通常情况来说皮壳部分要比内质部分来的松散。

      只有器物在通过人为使用和盘摸过程中形成的那层如漆似玉的透明膜状物质才是包浆。透过包浆我们能更好的体会器物材质的内在精神。特别是一些传世古物,那层莹润通灵的包浆给这些器物平添了几分灵性和神秘感。

      包浆厚重的星月菩提

      包浆是器物与坏境中或人体分泌的酸性、油性等物质渗入,并经由人的长时间摩挲擦拭后产生的。这个过程越久,包浆层就越厚,这种包浆是不断向器物内部浸润的结果,而不是我们想象中向外堆积产生的。这有点类似玉的形成过程:玉的形成后期是由侵入体派生的浅成中酸性岩脉侵入到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在适当的地质条件(300—350摄氏度左右,2.5千巴以下和一定的扭压应力)下形成的。所以我把包浆的形成称之为“玉化”,这就不难解释我们为何对这层包浆情有独钟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