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豪族私铸大钱的历史

      唐肃宗时,正值安史之乱,军费开支庞大,财政匮乏,于干元元年(公元758年)铸“干元重宝”,以一当十与“开元通宝”并用,史称“干元当十钱”。干元二年,又铸了一种“干元重宝”大钱,北面的外郭为重轮,所以又称“重轮干元钱”,又叫“重棱钱”,对“开元通宝”的比价为一当五十,当时明确称铸此种虚价钱的目的是“用收十倍之利”。这样,“重轮干元钱”、“干元当十钱”、“开元钱”三钱并行。因比价不合理,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又因大钱有利可图,长安城中的“豪族”、“奸人”纷纷盗铸大钱,甚至寺庙中的钟鼎、铜像也被盗毁而铸钱。几个月内仅在长安因反盗铸钱而被诛死的就多达800余人。在这种情况下,到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政府只好宣布“重轮钱”改为一当三十行用,“干元当十钱”与“开元钱”等价使用。至公元762年代宗即位后,宣布“重轮大钱”以一当三,“干元小钱”一当二。三天后又宣布,各种大小钱一律一当一,皆等价流通。这样,大钱无利可图,便自动销毁而退出了流通,又恢复了“开元钱”的流通。

      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年~779年)铸造过“大历元宝”。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铸造过“建中通宝”。这两种钱质量较差,小而次,数量少。

      唐代中期开始,钱的数量比较紧缺,出现通货回缩。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并省天下佛寺”,毁佛像、钟鼎以铸钱,当时全国毁寺院四千五百余所。并允许各州就地毁佛像、钟鼎铸钱,在钱的背面铸明本州的州名,正面钱文仍然是“开元通宝”,被称为“会昌开元钱”。背文“昌”字是年号,其余是地名简称,如“洛”、“兖”、“荆”、“潭”、“梁”等,目前已发现二十几个地名。武宗毁佛像以铸钱的措施,对缓解当时的货币不足还是起了一定作用。后武宗的儿子宣宗即位,又为会昌时期被毁的寺院和尚平反,和尚们都恨会昌钱,有的又把会昌钱销毁再铸佛像。但武宗以后各代多仿铸会昌开元钱,直至唐灭亡。

      唐开元钱出铜钱外,还有金、银、玳瑁开元钱。金、银开元钱应是唐宫廷特铸的赏赐用钱。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出土金开元钱30枚,银开元421枚。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玳瑁开元钱,是佛教徒刻制的供佛钱。

      另外,安史之乱时期,史思明先后铸造过“得壹元宝”、“顺天元宝”。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