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别古钱的真伪?

古钱币价格的不断攀升,间接的导致市场上以新充古,以次充好的现象出现,对于广大藏友来说,钱币的真伪是大家最为关注的。怎样鉴别古钱的真伪?为此,中国文物网记者来到了北京市报佛寺古钱币市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中通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天佑通宝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于水秀)与瓷器、字画等的收藏相比,古钱币的收藏只能是个小门类。但是古钱币收藏的参与人数量之大,潜力之大近几年越来越为金融界所关注。特别是中国经济叙述发展之后,人们手里有更多的钱去投资,这使得本就火热的古钱币更加红火。一枚“齐三字刀”最近几年价翻了20倍,“大观通宝”、王莽“货布”也都有大幅度的价格提升,甚至是清朝晚期,民国时期的货币价格也在持续上涨中。价格的不断攀升,间接的导致市场上以新充古,以次充好的现象出现,对于广大藏友来说,钱币的真伪是大家最为关注的。怎样鉴别古钱的真伪?中国文物网采访了中国钱币馆王馆员,他给了我们一些建议。


       古物收藏的关键在于辨识真伪,真品和赝品的价格与价值相差千里。古钱的收藏者一部分为普通民众,相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既没有专业的知识,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往往成为赝品的受害者,中国文物网记者了解到了相关的知识:

 

       收藏者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古钱由于基数太大,比较容易出现赝品,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赝品的辨识度也越来越低,甚至是专业人员在某些时候也会被骗,收藏首先要做到对每个时期钱币、每一个品种钱币的形制特征等方面的了解、熟悉并掌握。这是掌握钱币鉴定的基础,这就要求收藏者要阅读一些基本的货币史书目,除此之外要对一些历史知识有了解,一个时代货币的发展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有着很大的关联。还要了解与货币知识有关联的交叉学科的知识,通过各方面的知识积累,找到一种适用于自己的行之有效地鉴别方法。如若有长期的收藏打算还需要准备相关的专业用具,如放大镜、刷子等”。


       铜锈的鉴别

      

       “古钱币大部分都是出土而来的,钱币上必然会有不同的锈迹,当然锈迹会有不同的颜色,常见的有绿锈红斑,也有蓝色锈或者黑褐色的铜质。但是不管哪一种锈迹,现代人都可以做出来。有些锈迹很容易辨认出来,真品的锈迹是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是上千年才形成的自然锈迹,比如铜绿中的硬绿,这种绿非常硬,一般造假绿锈的硬度是达不到真品硬绿效果的。还有些锈迹,由于长时间的侵蚀已经融入到钱币本身之中,我们称之为土化绿,这种锈迹一般不会轻易脱落,而假币的锈迹则容易脱落。但是现在的技术越来越发达,普通的锈迹比较容易辨认,如若用真锈涂上去,一般人则辨认不出,藏家在选择年代久远的钱币时尤其注意”。

 

       钱文辨别法

 

       “古钱币在当时大部分是作为货币流通的。因此上面的钱文都是出自历史名人、书法家或者是皇帝亲自书写(如宋徽宗赵佶时的钱币),并且历朝历代的书法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着极高的书法审美价值。现代的不少伪币的书法水平是望尘莫及的,部分伪币的钱文是通过真钱翻铸的方式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但是这类翻铸钱文缺乏真钱钱文的流畅感,突出的特点是死板、僵化、缺乏神韵,收藏经验丰富的藏友应该较为容易辨认出。但也有些朝代的书法较为古拙,这种情况比较的就是书法的神韵了,一般这类伪币的书法相较于真币端正许多。另外一种方式是改刻伪造的钱币,将差不多名字的钱币做改动,改动其中的一个字,这样的钱币,本身是真的钱币,用仪器验证基本上难鉴别,但关键是看钱文,由于其中的一个字是后加上去的,整体观看肯定会产生不协调感。收藏时也要留心观察,最后一点就是钱文的字体,每个朝代有着每个朝代的习俗与字体,如徽宗之前不会出现‘瘦金体’,而篆书这样的字体在明清时期也是不多见的,这就要求藏者平时多关注书法的发展,这不失为一个鉴定钱币的方式”。


       腐蚀度对于钱币真伪及年代鉴别的影响

      

       “腐蚀度比较难判定(这里的腐蚀度并不是单指锈迹的侵蚀)铜钱的真伪,有些藏者认为腐蚀度越高的钱币,年代越久,价值也就越高。这只是一种片面的看法,腐蚀程度的强弱和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在西北出土的钱币,由于其地理环境干燥,腐蚀度一般较小,保存完好。而南方的地理环境相对潮湿,对于钱币的保存自然不利,腐蚀度较高,这一点藏者需注意”。

 

责任编辑:水秀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