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文物中木制品的识别与辨伪

      所谓近现代文物中的木制品,指的是在近现代历史发展中,同重要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发生过密切联系,并起过突出作用与影响的木质器物。如工作学习用的桌椅板凳、文印器具、家具床柜、匾额招牌、房屋构件、车船农具、棍棒扁担等等,品种繁多,器形各异,承载着浓重的历史信息,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其中一部分被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另一部分质料优异、造型考究、价值较高的仍散见于民间。在收集、收购、拍卖等传递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赝品,以高价兜售,扰乱了市场秩序。因此,识别它们的真伪就提到日程上来。

      如何识别赝品木质器物呢?

      第一, 通过掂、敲、弹、摸、闻非破坏性的触及,鉴别是不是应用的木材。

      赝品木质器物,一是用杨、椿、松、杉等冒充花梨、紫檀等硬度大、木质细密的木料。在缺乏专用仪器的情况下,可用掂、敲、弹、摸、闻等感觉器官触及。花梨、紫檀等名贵木材,掂起来有沉重感,敲起来声音响亮清脆,手指一弹反弹力大,摸起来光滑细腻,用嘴哈气湿气明显,鼻子一闻,有股清香气;而质料较次的木材没有这些感觉。二是选用木材不对,往往选用不应当用的木材。木材种类繁多,性能各异,专用性很强,用错了木材,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例如刻印图章,就要用木质细腻的、横竖纤维相一致的梨枣木,马车、独轮车的车轴就要用檀槐等结实的木料,制作模型用泡桐木,暖瓶塞用软木。赝品木制品往往忽略或不考虑木材的专用性。另外,花梨、紫檀、樟、楠等器具表面很少用厚漆涂盖,纹理清晰可辨,规则细腻漂亮;次等木材器具常常用深厚色漆层遮盖。

      第二, 仔细观测样式结构,看是否符合当时当地的形制,能不能达到应有的功能。

      木制器具的样式结构时空特征很明显,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流行不同的款式,近现代虽受西方影响,有些变化,基本上是稳定的。设计制作时,除美观外,主要是满足功能需要。各种用途的木制器具形制太多,无法分类与概括。一些赝品木制器具往往不是当时当地的样式结构,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无法运用。例如某烈士纪念馆摆放辘轳,除各部件比例不对之外,滚筒与轳轴连成一体,根本不能转动,怎么能从井中汲水。又如井冈山时期的“烈士之家”的匾额,宽250厘米,高120厘米,按当时院门宽窄,根本就摆挂不上,又没有钉钩悬挂及痕迹。再如某博物馆陈列的支前独轮车,车轴是方形的,车轮根本无法转动。

      第三, 再看制作工艺,是不是当时当地的工艺,是不是应当用的工艺。

      制作木制器具的工艺多种多样,基本上是经过破料、烘烤处理、形制设计、制作部件、拼合组装、表面保护等过程,要用锯、刨、斧、凿、尺、锛等工具。1840年前,民用器具多是手工单体制作,进入20世纪西式器具运用机器破料、刨光、开榫卯。手工敲凿的榫卯是长方体、方体直角方头的,机器开的榫卯是圆头方形的。工艺不同,外观效果自然不同。某纪念馆陈列的甲午海战大条案,榫卯都是圆头的,说明不是当年制作的原器具。另一纪念馆陈列的板凳根本没有榫卯,是用钉子固定的,一坐就变形弯曲。

      第四, 看品相残旧,是否有违反常规,不合情理之处。

      木制器具的糟朽腐烂、松动开裂、残损短缺、污染变色等残旧状况,比较容易识别。但要看出是否违反常规、有没有不合理之处,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又是识别赝品的突破口。一些赝品木制器具常常出现残旧相逆、非应有的痕迹、残迹错位等症状。例如某博物馆摆放的几十套课桌椅,桌面破损污染严重、松动开裂,木质纹理却清晰可见,课桌里面崭新,皆为新茬。离此教室不远一部踏水车(汲水用)通体污染严重,没有任何开裂磨损痕迹,榫卯严密。这种残旧状况是不合情理的,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人工急速造作的。后来一问,才知道是新制作的,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残旧处理。木材的虫蛀、疤疖也是残旧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形成肌理及表象,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人工急速造作的,与自然形成的虫蛀、疤疖有明显的区别,只要仔细观察,就能看出破绽。自然形成的规则,并不规矩;人工造作的规矩、规范、齐整,缺乏过渡层次、界线,反差大。

      第五, 综合分析判断,结论产生调查研究之后。

      木材识别是专门学问,已形成行业规模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仪器操作程序,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已出版若干著作和刊物。但对于近现代文物中木制品的识别与辨伪,还基本处于萌芽阶段。因为除了要掌握木材识别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具备文物暨器物方面的知识,但这样两方面知识都具备的人才,极为缺乏,目前还不可能出现专门研究机构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因此只有靠文物工作者去摸索,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并及时向木材科研部门请教。

      在进行了上述四种简单识别之后,有时还不可能得出结论,这就要综合分析判断,必要时还得进行调查研究,刨根问底。重要的是搞清谁制造的、什么时间地点制作的、谁拥有和使用的,以及流传经过和作用,也就是器物与人、事件的关系,这对于确定文物的价值与真伪至关重要。至于如何准确地认定木材的种类、树龄及分子结构等专业识别,近现代文物工作者难以做到。仅阔叶被子植物树木就有570种,一个专业木材工作者也不见得都能辨清。近现代文物工作者只要识别出木制品中赝品,说出一些道理,就相当不错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