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钩:“长毋相忘”的念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里的双钩,不是双沟,与酒无干。

      江苏盱眙大云山汉江都王刘非墓,出土多枚带钩,新近披露的一对银带钩,形状大小等同,有两钉隼可扣合一起,两钩可作一钩用,一钩可作两钩用。钩内铸“长毋相忘”四字,透露出姓别特征,或者可以说是一对雌雄钩,难怪有人说它会不会是一种信物?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双钩么?

      在《中国文物报》,前日刚刊出《曹丕的偏爱:巴蜀双钩》,谈到了古带钩中的双钩。说魏文帝曹丕《与王朗书》,书中丕引述了“不爱江汉之珠,而爱巴蜀之钩”一语。曹丕似乎是引用了当时的流行俗语,所谓“不爱江汉之珠,而爱巴蜀之钩”,即不追求高贵的江汉珍珠,而更喜欢平常的巴蜀带钩。在曹丕《与王朗书》的字里行间,似乎表明他也是偏爱巴蜀带钩的。这魏文帝还有一纸《答刘备》的信,透露出了另外的信息。书曰:“获累纸之命,兼美之贶,他既备善,双钩尤妙“。曹丕偏爱的“双钩”,这应当是他曾提到过的巴蜀之钩中的一种。

      所谓双钩,即是双子钩,也就是“对钩”,是成组打造同时使用的带钩。这样的带钩,有可能是一钩两首的双钩连体,也可能是两枚相同的带钩并联使用,有时或者多枚并列使用。考古发现了战国时代连体的双首带钩,在战国墓中也屡见双钩或多钩并用的实例。《吴越春秋》记述了一个悲情故事,吴王命国人作“金钩”,他还言定要为钩之精品“善钩”颁赏。居然有一个贪赏的钩匠,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取血舋钩,打造成二钩后献给了吴王。钩匠讨赏,吴王问他的钩有何特别之处,举起一大把钩问哪是他打的钩。吴王的钩实在太多了,而且形状大小又都差不多,钩匠自己也分辨不出来。情急中的钩匠对着一堆钩呼喊两个儿子的名字,呼声刚停,就见有两钩自己飞到了钩匠胸前。吴王很是吃惊,赏钩匠百金,从此就佩上这双钩不再离过身。

      吴越双钩即是双子带钩,并非成说以为是刀剑之类。双子带钩有可能最先出现在吴国,吴地制作带钩有久远的传统。至战国时中原也流行双子钩,巴蜀之地后来居上,也造出让登上帝位的曹丕赏识的双钩。

      在《曹丕的偏爱:巴蜀双钩》中断言,相信不论在吴故地还是在巴蜀故地,来日一定会发现精致的双子带钩,让我们一起期待。现在吴越故地附近,刘非墓出土的一对同形银带钩,不就是我们期待发现的双钩吗?

      不离不弃,长相思念,这“长毋相忘”的念想与誓言,倒是一千年一千年地传递着,可那实实在在的双钩却早就被我们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