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文人的石与印
2014-08-12 14:20:28 作者:贺毅楠 来源:集珍文化 已浏览次
论及印石与文人们的关系,大约要从王冕说起。黄质《古印概论》载:“会稽王冕,自号煮石山农,创用青田花乳,刻成印章。”其实,文人与印石的交集,可以上溯到朱熹弟子黄干的一首诗:“石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莹煌。世间荣辱不足较,日暮天寒山路长。”这是典籍所载最早的一首咏寿山石的诗。只不过,那时候寿山石还没有成为文人案头的珍宝,黄干那首诗也只是有感而发,借物抒情,未必是对寿山石本身有什么感情。
王冕玩的不是寿山石,但他是第一个将石材引入印材的人。以石入印,以刀攻石为后来四大印石的横空出世创造了前提,也开启了品石论印的赏玩之风。印石自被发现以来,就具有了与其他灵石不尽相同的品性。它不仅可欣赏、可玩味、可陈设,更可把玩、可摩挲、可雕琢。随意地拿起刻刀,游走于石上,听着那金石交错的清脆声响,在石上留下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印迹。这时候,人已不仅仅是石头的旁观者,而同时拥有了创造者的身份。从石对人单方面的述说,到人与石交互性的“对话”,文人在这其中收获到的无以言表的精神满足感,参差可知。
文人与印石结缘的形式,无非两种。其一是对石头材质本身的欣赏,代表者便是高兆的《观石录》与毛奇龄的《后观石录》,被后世玩石者奉为圭臬。两篇文章都以华丽粲然的文采,对自己和友人所藏之石进行了详尽的描摹,令我们在两百多年后的今日,仍旧可以通过那些词句想象那些被古人称为“神品”之石的风采神韵。《观石录》的最后一段是这样的:“予戊申作此录。中吾友六人,客三人,方外二人,共十一人,今亡其四,杂见之友人,亦亡其五。嵩山、陟庐、越山之石,以贫散。湛一一石归予,为十叟夺去,十叟亦亡,今不知处。木厓石最多,亡后不能守。李某晚为石贾,颇得钱。君宠,越人去声与杂见者,皆不可问矣。予最后有七枚,今秋毁于火,火后者,玄坚如玉,白者多崩碎。可证物虚实之理。”那些美丽的石头,不仅给文人的生活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审美享受,也见证了他们的坎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