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物鉴定分类方法

      目前民族文物鉴定分类方法很多,对此看法也不一致,但是,众多分类法是客观存在,也是允许的,其中有些方法有一定长处。现在把几种主要的分类法介绍如下:
      
      第一种按民族分类法。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即使在一个具体的民族地区,也是多民族杂居状况,因此每个民族博物馆都有许多民族的文物。在分类时也应注意这种状况,即按族别分类。不仅如此,在一个较大或民族关系较多的民族中,还可按民族支系或地区划分,如苗族、瑶族、彝族均可细分为若干类,这对研究他们的物质文化有重要意义。
      
      这种方法乍看比较容易,实际并不简单,过去中央民族访问团收到不少礼品,后来转交给革命博物馆了,听说有些在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民族文化宫,由于转交时没有文字说明,使不少文物归属难定,经几次专家认定也没全部解决,使少数文物变成无族可归的民族文物。
      
      第二种按时代分类法。
      
      以文物制作年代为分类标准,对文物进行时序分类。其实任何文物都有时间性,民族文物也不例外。大而分之,有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每一代又可细分,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近现代文物,可按清代、民国、建国后三大段分类;建国后又可细分。这种分类法是文物鉴定工作的一部分。
      
      第三种按用途分类法。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文物的功用来分类的,具体可分10种甚至上百种,每件文物都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这种分类法在征集和使用文物时极其重要,但不利于保藏。
      
      通常的分类方法,是把文物归入若干种社会功能方面,主要有生产工具类;衣服类;装饰类;住所类;家具类:交通工具类-人生仪礼类;社会组织类;政治法律类:军事武器类;文化艺术类;科学技术类;宗教信仰类等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