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佩绶和履
佩绶制度是汉代服饰制度中的一大特色。佩绶除是一种装饰物外,其主要作用是用来区分等级和地位高低。由于汉代官服的色款基本相同,所以仅以衣着是不能区分等级的;而冠的区分又不十分详细。如文职官的梁冠当时只有三梁、二梁、一梁之分,井不能准确无误地划分等级。佩绶则能起到这个作用,汉代官员佩戴组绶来表明自己的身份。“组”是一种用丝带编成的饰物,可以用来系腰;“绶”是官印上的绦带,所以又称“印绶”。佩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绶系于腰部,正面、侧面皆可。一种是以鞶囊盛之。鞶囊是革制的小口袋,最初佩在腰间以盛放手巾等细物。后来用来放绶所以也叫“绶囊”。汉朝制度规定,官员平时在外,必须将官印装在腰间的鞶囊里,将绶带垂在外边。在办理公事时,认印、认绶重于认人,这也是以后各朝代的做法,成为我国文化的一个特点。
绶的织纹、色采及宽窄长短都跟官阶相对应。《后汉书 ·舆服志》载: 乘舆(君王)黄赤绶,四采,黄赤缥绀,淳黄圭,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诸侯王赤绶,四采,赤黄缥绀,淳赤圭,长二丈一尺,三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其绶皆与乘舆同,皇后亦如之。 长公主、天子贵人与诸侯王同绶者,加特也。 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三采,绿紫绀,淳绿圭,长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公、侯、将军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服紫绶。 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三采,青白红,淳青圭,长丈七尺,百二十首。自青绶以上,縌皆长三尺二寸,与绶同采而首半之。縌者,古佩璲也。佩绶相迎受,故曰縌。紫绶以上,縌绶之间得施玉环鐍云。千石、六百石黑绶,三采,青赤绀,淳青圭,长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三百石长同。 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一采,淳黄圭,长丈五尺,六十首。自黑绶以下,縌绶皆长三尺,与绶同采而首半之。百石青绀绶,一采,宛转缪织圭,长丈二尺。 自青绶以上有三尺二寸长的縌与绶同彩,而首半之,用以佩縌。紫绶以上可加玉环和鐍(鐍是有舌的固定带子用的环状物)……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西汉文帝时期,长26厘米,头宽7厘米,丝履。
在古代,鞋是履、屐、靴的统称。履一般用草、麻、丝等材料制作,其中用丝做的履多为贵族所穿。屐指木头做的鞋子。《释名·释衣服》说:“屐,木耆也,为两木耆,以践泥也。”木耆就是位于木屐底部的屐齿,通常呈直竖状,一前一后排列。靴子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靴,由革制成,随胡服的传入大量出现于汉代。
汉代的人主要穿履。汉代的履大体上和秦代的履一样,只是有的履前端的两个方头上翘,为“翘头履”。靴子在汉代的使用范围仅仅限于武士战将中,民间极少穿用。此时妇女的履与男子的履相差不多,所不同的是男子的履多用革或麻线制成,而妇女的履则用多种丝织品为材料。另外一个区别就是方头和圆头之分,汉初男履、女履都为方头式;稍后女履多制成小巧的圆头状,而男履仍为方头式。到了东汉中晚期,男履也出现了不少圆头式,女履除了在装饰上复杂于男履之外,其他已没有很大的区别了,正如《汉宫春色》所云“足践远游之绣履,履高底,长约七八寸,其式与帝履略同。”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四双翘头履就都是丝制双尖翘首方履,其中女尸穿着的青丝履保存最好,鞋长26厘米、头宽7厘米、后跟深5厘米,做工十分考究。鞋面用丝缕编织,织物纹路细密有光泽,纬线较粗,鞋面口前沿用绛色绢,底子用麻线编织而成,表面紫色绢搭配,给人以轻松明快的感觉。鞋垫为平纹,鞋帮为“人”字形纹路,织纹清晰可见。这种鞋适宜在冬季穿着,为当时女子所喜好。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