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毯鉴藏:旧时称作席
2014-03-04 10:33:21 作者:北岳 来源:法制晚报 已浏览次
中国古代把地毯称作“席”,席分凉席、暖席,前者即用草或竹编织而成,“暖席”则是由动物的毛编织而成。最初的“席”可能仅是人类为了防潮御寒代替兽皮的一种生活用品。中国最早的地毯实物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夫妻合葬墓,根据出土的竹简记载,它应是汉代(公元前后)的制品。
中国古代把地毯称作“席”,席分凉席、暖席,前者即用草或竹编织而成,“暖席”则是由动物的毛编织而成。最初的“席”可能仅是人类为了防潮御寒代替兽皮的一种生活用品。中国最早的地毯实物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夫妻合葬墓,根据出土的竹简记载,它应是汉代(公元前后)的制品。
唐代,人们又把地毯称为“地衣”。《旧唐书·曹确传》写道:“画鱼龙地衣,用官绸五千匹,曲终乐厥,珠玑履地。”由于唐代社会的稳定,经济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地毯也从简单的生活用品升华到了工艺品,直至作为皇室之间相互赠送的礼品。日本奈良正仓院就保存有中国唐代皇帝送给日本皇室的毛制花毯。著名诗人白居易也在《红线毯》中赞美道:“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生动地体现了唐中期的富贵华丽之风尚。
公元十三世纪后,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扫荡了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他们除了大肆掠夺各民族的财富外,也把具有特殊技艺的工匠押解回大都(今北京)。为他们的子孙后代制造更多、更精美的物质财富。由于游牧民族对地毯的偏爱,在大都设有“工部”及“匠作院”。据记载,仅官办制作地毯的工匠就达到两万多户。在《大元毡罚工物记 御用》中记载了工部奉旨在北京青塔寺开设制作所,专为宫廷编制地毯,并明确了“地毯”的专用名词。
到了近代,地毯工艺更加细化,色彩更为丰富,图案也更趋完美,尤其是十八世纪雍正年间,大将军岳中琪在宁夏贺兰山西部设立“定远营”后,迅速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和商业的繁荣昌盛,而阿拉善地区特有的用滩羊毛编织而成的地毯,以手感柔软、脚感富有弹性而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先机。被过往官僚和商贾视为首选佳品,史称“绒毯”。康乾盛世期间,社会财富有了很大的积聚,人们对奢侈生活的追求,特别是皇宫“如意馆”御用画师的参与设计,上至皇宫寺庙,下至文人富商,地毯成为一种生活时尚风行于世。所有这一切都大大提升和加速了地毯业的发展。《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元年在北京设有染织局,内有九名技艺高超的匠人专为宫廷织造地毯。阿拉善地方志载,乾隆年间,当地官办的地毯作坊有300多匠人的规模,而到晚清时,仅北京一地就有官办和民营的地毯作坊近300家,从业人员达三万人以上。最为辉煌的是,1904年中国清朝代表团第一次参加纽约世博会(当时叫万国博览会)时,北京产的地毯获得了金奖。
责任编辑:小白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