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博物馆馆主宁吃方便面也不卖藏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赵玉刚(右一)在向观众介绍藏品
 

国庆长假最后一天,泰兴下起了大雨,当地红色文化博物馆大门紧闭,这是全省首家私人“红色藏馆”。如果不将收入砸在红色收藏上,馆主赵玉刚现在能算上千万富翁,而现在他却是个“负翁”。赵玉刚透露,国庆长假期间来参观的人不多,参观者多是本地人,博物馆处于亏本状态。但他表示,宁可吃方便面也不卖藏品。

旅馆老板成博物馆“馆主”

泰兴市红色文化博物馆名声很响,因为它是江苏省首家民营红色文化博物馆。但如果不细心寻找,很难发现它在什么地方。博物馆位于国庆西路一家小旅馆的三楼,赵玉刚既是旅馆的“馆主”,也是博物馆的“馆主”。

“旅馆的生意还行。”赵玉刚今年49岁,他边泡功夫茶边说,“但博物馆旅游的人就少了,来看的基本上是本地人。”

博物馆展出的红色文物全部是赵玉刚的私人收藏,有大型刺绣、瓷器、苏区文物、抗战文物等各类文物20000多件,其中有红军时期的各类钱币、票证,抗战时期的各类报纸、书刊,解放战争时期的证章等。

“有许多都是孤本,是绝无仅有的红色文物。”赵玉刚说,2009年,江苏省文物局批准成立了红色文化博物馆。2011年,建党90周年前夕,黄桥分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花上千万元搞红色收藏

“这么多年,前前后后在红色收藏上投入有1500万。”赵玉刚是泰兴市滨江镇人,1982年,他参军后迷上了红色收藏。

“最先是从收集邮票开始的。”赵玉刚回忆,在部队他是通信员,每天从营部把信件拿回来分发之前他都把邮票欣赏一遍,看到自己喜欢的邮票就向战友要。后来,从收集邮票开始慢慢迷上了收藏与“红色”有关的物件。

退伍后,赵玉刚将红色收藏当成了事业,停薪留职,一门心思搞起了专业收藏。家人、朋友、同事觉得赵玉刚“疯了”,放着人人羡慕的工作不干,非要去干这种花钱不获利的事。

“当时开了一个加油站,还做别的生意,赚的钱全部投入到红色收藏上了。”赵玉刚说,别人都住上大房子,开起了好车,他却把钱花在这些不能换钱的藏品上。

宁吃方便面也不卖藏品

“朋友知道我缺钱,帮我找了渠道,从藏品中挑几件可以变现三四百万,但被我拒绝了。”赵玉刚提高了声音说,“宁可吃方便面也不卖藏品,东西卖出去心疼,每个藏家都是这样。”赵玉刚的博物馆收入很少,但还要支付保安工资和水电费,“黄桥分馆装修了几十万,成本到今天还没收回来。”即使这样,赵玉刚还是想让藏品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

“泰兴和黄桥两家博物馆只展出了藏品的五分之一。”赵玉刚介绍,许多珍贵的藏品没有合适的地方展示,只能打包存放着,泰兴的展馆几乎成了仓库。

为此,赵玉刚去了几次井冈山,与当地招商局进行了接洽,打算在井冈山建一个大型红色文化博物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珍贵的物件,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赵玉刚说。

责任编辑:bd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