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民间博物馆馆长讲述“馆奴”故事
同时,建川博物馆抗战文物巡展也在军事博物馆拉开帷幕,八路军改编令、淞沪大战日记、黄埔军校同学录、八路军山东军区情报处编印的《情报汇编》等300余件文物为参观者细述了一位民间收藏家守护民族集体记忆的故事。
“人发声再大,也比不上文物传递的声音。这种声音更真实,更有温度。”樊建川指着一本小册子介绍说,“这是美军飞虎队的飞行员手册,讲如何辨识共产党军队。翻成中文是‘共产党官兵没有军衔,斗志昂扬,纪律严明,他们知道为谁而战。’”
“别人收藏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我收藏的是充满血与火的民族灾难。”樊建川做过知青,当过兵,做过高校教师,又官任宜宾市副市长,后辞官经商。他中年时开始收藏抗战和文革时期文物。2005年,他在成都大邑县安仁镇投资修建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如今已颇具规模,占地500亩,有抗战、地震、民俗、红色年代四大系列25个博物馆和壮士广场、手印广场两个主题广场,藏品总数超800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9件,是现今中国民间最大的博物馆群。
曾经多次到访建川博物馆的历史学者吴思评价说:“那是内容非常丰富的展览馆。一个文革馆里,手写资料二三十吨,书信三四十万封,日记1.5万到2万本,像章上百万枚,生活影照集上万本,宣传画十几万张,电影拷贝近万本,各种奖状、结婚证、袖标、红旗上万件,还有各省机关报、老报纸上百吨,小报也以吨计。”
据了解,此次出版的《大馆奴》不仅是樊建川个人传记,也是一部建川博物馆建馆史。说到书名来历,樊建川说,他希望做历史的奴隶,把历史碎片缝起来,更希望给每年上百万的参观者打工,让参观者在博物馆看的角度多一点,受启发多一点。“建博物馆、收藏文物是为了记录和还原历史,但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还为让每个人的心灵都直面民族创伤,让战争的记忆成为民族的思想资源。”樊建川说。
著名诗人流沙河在该书序言里介绍说,樊建川几乎把十几年经商赚的钱都投入博物馆建设中,中国的私立博物馆生存非常困难、压力沉重。樊建川绞尽脑汁,凭着自己多年经商经验,把博物馆当企业来办,引入酒店、客栈、茶馆等多业态配套设施,把博物馆建成集藏品展示、研究、旅游、休闲等功能的新概念博物馆聚落。
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在香港三联工作时曾参与出版樊建川的著作《一个人的抗战》,与樊建川相识已十五年。李昕认为,樊建川扮演了一个“敲钟人”的角色,时时敲起警钟警醒着人们,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忘记就意味着灾难。
出版个人传记、带着藏品赴京办展,樊建川渴望以此唤醒更多人铭记历史、关心国防。他目前最大愿望是为那些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牺牲的烈士们建一个大规模的博物馆。今年56岁的他,更梦想着能在有生之年建成100个博物馆,做一个无愧一生的大“馆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