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博物馆:留住传统农家习俗,免费向公众开放

崔爱荣在织布屋中织布
近日,大河报发出“人文洛阳,古村乡韵”系列策划,勾起了不少读者关于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回忆。在洛阳市区,就有这样一个以农家生活为主题的民营博物馆,推开洛阳老龙门农家博物馆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水井上的辘轳,铲、锄、犁等各种农具、古朴的织布机发出沉重的“扎扎”声……
灰驴拉磨不用扬鞭自奋蹄
18日,记者来到位于洛阳市龙门海洋馆附近的老龙门农家博物馆。
“嘚~嘚~”一间标注“石磨坊”的屋里传来吆喝牲口的声音,走进去,只见一头灰驴眼睛上蒙着眼罩,围着一个石磨转得正欢,一名老者清理着磨好的面粉。“这是原汁原味的农家石磨。”老者名叫蔚长欣,今年69岁,为了防止灰驴转圈时头晕,专门制作了一个“眼罩”戴着,俗称“按眼”。
石磨磨出的面粉,用来做什么呢?农家博物馆负责人张爱玲带着记者来到了隔壁的烙馍坊。在这里,几位妇人正围坐灶台,擀面片、烙饼馍。
“现在都是在街上买馒头或烧饼,但在过去,烙馍可是农村妇女必备的技能之一。”张爱玲说,博物馆馆长李东的祖上曾用掺杂了鸡内金、知了壳、牵牛花籽等中药的芝麻焦干饼给小孩子治疗消化不良、热气大、积食等病症,流传至今,“老龙门农家李氏芝麻焦干饼制作技艺”不久前刚刚入选洛龙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屋、六铺、八坊,“活态”展示农家生活
除了石磨坊、烙馍坊,农家博物馆还有啥看头?张爱玲介绍说,这是一条仿古街,内设三屋、六铺、八坊。除了石磨坊、烙馍坊,还有酿酒坊、酿醋坊、榨油坊等;六铺包括铁匠铺、木匠铺、石匠铺等;三屋包括纺花屋、织布屋、牲口屋。目前,除了杂货铺、剃头铺等个别作坊暂时“歇业”,其余均在运营。
除了仿古街,博物馆还设有200平方的中心展厅,目前相关专家正在对内部装修进行策划,待布展完毕后,将展出耕整土地、播种、收获、运输等多种农耕工具以及其他农家生活用品。
63岁的崔爱荣(音)有一双巧手,包包子、烙菜馍、织布、纺花啥都能干。分布在各个作坊里的工人,几乎都是像崔爱荣、蔚长欣这样,干了一辈子农活或传统手工艺的人。
留住传统农家习俗,免费向公众开放
30岁的李东是老龙门农家博物馆负责人,据他介绍,老龙门农家博物馆的修建依托于2006年营业的“老龙门”农家饭庄,在饭庄筹建之初,他们对饭庄的定位就是“一眼老井,二驾马车,三家铺子,四季农具,五谷粮仓,六畜和鸣,七彩民艺,八坊美食”,并收藏了明清以来农家器具、农家生活用品九百余件。为了更好地把这些农耕传统、农耕习俗保存下来,他向洛阳市文物局提出并申报成立了“洛阳老龙门农家博物馆”。
“我们的博物馆将坚持非营利性向公众开放,展示突出一个‘活’字,这也是民营博物馆的优势。”李东介绍说,活态展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展示方法,很多公立博物馆不好操作。不过,在这里就可以操作,一方面展示农村生活场景,一方面制作出来的烙馍、手工布、豆腐等物品可以出售,形成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和循环。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