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票收藏现在正是良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乔治·华盛顿的藏书票。(资料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图书馆赠与巴金的藏书票。它印有鲁迅像并有巴老亲笔签名,票上的像由著名木刻家赵延年所作。(资料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早的藏书票,制作于1470年的欧洲。
 

藏书票进入门槛低、市场价值逐渐显现,有资深藏家指出——

尽管名家藏书票存世量不多,但售价仍然不高,巨大的市场潜质不可低估。目前岭南拍卖行尚未有举办过藏书票专场,受欢迎度并不高,但这恰是收藏良机。”

——省拍卖协会会长雷敏

“现在我买到的是全世界已知最好的一批藏书票,数量之大超出想象,希望未来在全国各地建立专馆。”马未都[微博]在媒体上几句轻描淡写的话,被资深人士读解为显明的市场信号——冷门藏书票有望翻身,藏书票市场行情到底如何?

收藏门槛低,但仍不普及

藏书票本是藏书的附属物,起源于欧洲,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通常以木刻、石刻版画为主要表现形式,设计各种美术图案,署上“某某藏书”、“某某之书”、“某某爱书”、“某某珍藏”等字样,并刻有国际通用的藏书票标志“ex-libris”。从功能上说,藏书票和藏书印一样,只不过藏书印是盖在书上,藏书票是夹在书中,都是藏书的标志。

这一艺术大约在上世纪初传入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使用藏书票的作家、艺术家不少,如叶灵凤、郁达夫、李桦、唐英伟等等,都制作过许多风格独特的藏书票。

但就是这样一张小到不起眼的藏书票,因为凝聚着读书人的品味与艺术家的才华,文化价值颇高,被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目前,藏书票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的文化收藏活动,诸多顶级藏家竞相追逐。

“因颇值得把玩与欣赏,藏书票早已有独立的收藏价值,其意义已远超藏书的工具这一层次。”藏家杨先生如是表示。

广州美术学院教师尹秋生创作版画已有31年,从一开始抱着玩票的心态制作藏书票,到后来成为一个专门的藏书票艺术家,他既为藏书票着迷,也为其“打抱不平”。他曾对媒体表示:“藏书票还不是很普及,只是行内人在玩,但无论对艺术家还是收藏者来说,藏书票都是门槛很低的艺术品种。”

名家藏书票存量少,潜质不可低估

在国外,一张名家制作的早期藏书票,早已卖到几千甚至上万美元;在我国,藏书票市价依然不高。上世纪90年代末,一张名家创作的早期藏书票仅售几十元,甚至还不如一张旅游景点的门票值钱,近几年来,藏书票收藏有所升温,尤其是名家制作的早期藏书票升值较快,在拍卖场上很受关注。

2008年,中国嘉德就举办过名为“书间精灵/Exlibris”的藏书票专场拍卖会。这场“中国首届藏书票拍卖会”上,虽然总成交额只有51.6万元,但是票主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藏书票,和我国新文学作家叶灵凤制作的藏书票,均以22400元创下中外藏书票单品拍卖之最。即使成交价最低的藏书票,也到达了7000至8000元。

在2010年6月2日北京雍和嘉诚拍卖会上,一组(59张)李桦藏书票拍出了10.64万元的高价,另一组(48张)李桦藏书票也拍到了6.16万元;在2012年6月1日北京雍和嘉诚拍卖会上,一组(46张)李桦藏书票又以4.54万元成交。名家藏书票已渐渐成为不可多得的另类收藏佳品,被收藏爱好者所接受。

“尽管名家藏书票存世量不多,但售价仍然不高,巨大的市场潜质不可低估。”广东省拍卖协会会长雷敏告诉收藏周刊记者,目前岭南拍卖行尚未有举办过藏书票专场,受欢迎度并不高,“但这恰是收藏良机”。

藏书票的市场与岭南颇有渊源。早在1997年,中国首次藏书票交易会便在深圳举行,在业界影响颇大。但市场资深人士表示,岭南藏书票收藏状况并没有得到太大改善。

藏书票是回顾过去的小窗

■董桥  (著名作家、收藏家)

古人今人不论专心收藏什么东西,只要成了家,大家往往肃然起敬,一下子就联想到收藏要有钱、有闲、有好的鉴赏品味。收藏藏书票其实不然。

旅英六年,第三年才开始猎涉藏书票。搜购的藏书票,最贵的是比尔兹里的两张精品:一张五英镑,一张四英镑,其他平均每张五六十便士,多则一二英镑。这样说,收集藏书票并不一定要腰缠万贯。倒是关于藏书票的专书价钱贵得很:十九世纪版本和近年出版的专书都要十几英镑乃至三十英镑一部。可见藏书比收集藏书票伤财多了。

藏书票不占地方,整理起来并不费时,工馀灯下摩挲片刻,可以调剂身心,培养一点闲情。至于花时间阅读关于藏书票的专书来增进知识,说穿了是兴趣所在,怎么忙总可以抽空读一读,与“闲”无关。逛书店既可翻书又可挑藏书票,两样都是充实知识的工作。既是工作,就不必考虑清闲不清闲了。

说到鉴赏品味,更是漫无准则可言,好好坏坏大家看法不同。藏书票反映藏书人和设计人的不同趣味,惟其因人而异,才能引人入胜。今天,印刷商大量印制不具名的藏书票让顾客自己填上自己的姓名贴在藏书上。这种做法虽然脱离了藏书票艺术的传统,却也或多或少反映出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社会背景,一旦流传到后世人手里,可能又成为专家研究的题目。

小小一方藏书票是回顾过去的小窗。有书,有人,就有这份感情;有这份感情,自然值得纪念:钤一方私章,贴一张藏书票,都是纪念的方式。收集这些亲切的感情,正好得了洞识世事的乐趣,说是收集历史的碎片也可以。

(据《藏书票史话》,有删节)

怎样获得藏书票?

1向藏书票艺术家定制藏书票。国外收藏家通常采取这种方式。定制藏书票除少量自己使用外,大部分用于交换。

2圈子内的交换。这是收藏藏书票的主要方法。藏书票交换可面对面在俱乐部、沙龙和聚会中进行,也可邮寄。

3购买。较珍贵的老藏书票,通常只在专业的经销商那里出售,或通过拍卖竞价获得。

4受赠。藏书票艺术家、收藏家之间,常会产生同好间的共鸣,互赠藏书票。

藏书票保管方法

1不要将藏书票像中国书画一样装裱,确保藏书票原作的完整性和背面印痕完整无损,装裱过的藏书票将被拒绝交换和参加展览;

2保持藏书票的整洁,防止灰尘、油污,避免潮湿、虫蛀和阳光照射;

3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藏书票分类方法;

4建立藏书票作品收藏档案,记录好重要藏书票作品的作者、票主等资料,以便鉴赏和研究。

责任编辑:bd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