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项北京传统工艺美术濒危技艺被救活

京剧上台,三样东西少不了,盔头、髯口和把子。作为传统京剧中必不可少的道具,盔头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其制作技艺近年来渐渐陷入无人为继甚至濒临失传的困境。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颁布十周年总结大会上,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10年来,包括盔头、盘金毯、錾雕珐琅、金漆断纹、绢花、蒙镶錾雕在内的20多项北京传统工艺美术濒危技艺被成功抢救。

在北京市剧装厂的门市部,一个京剧盔头还没做好,提前一个月就被京剧爱好者预订了。这样的情景在10年前很难想象。2002年起,本市对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进行了摸底调查,28种濒危的传统技艺中,绒鸟、料器、彩蛋、铁画、京绣等十余种已基本绝迹,剩下的也只有两三位老艺人在惨淡经营。

“当务之急是全力辅助老艺人试制出一个成品,并让中青年学徒参与其中。要让艺术回到劳动链中存续下去。”北京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朱洪回忆。为了与时间赛跑,从2003年开始,20多个拯救濒危技艺的攻关小组相继成立。

攻关小组的首要任务就是四处为大师寻找试制所需的特殊工具、原材料。另一边,让政府出资招收的学徒跟着大师,在生产车间里进行小范围试制,边干边学。

这些濒临失传的技艺,不少老师傅多年前就已“金盆洗手”,技艺已渐生疏。因此,试制的过程也是老艺人重新探索、突破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样也被攻关小组当成“文物”保护起来。以盔头为例,足活、掐丝、立粉、贴金、点绸、承装……大师试制的每个步骤都得留下文字和影像记录。

恢复经典工艺的同时,传统工艺品还在无形中诞生了新的生命力。“拿盘金毯来说,由于原料贵重,毯子试制时使用的是代用品。后来,用原版原料制作的成品则是贵重的传统工艺品,而代用品做出的盘金毯则成了精致的旅游纪念品,开辟了另一番天地。”朱洪说。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到125亿元,年平均增速近40%。

责任编辑:WL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