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增温相机收藏
在上个月举行的第22届维也纳WestLicht Photographica Auction 拍卖会上,一台富于传奇色彩的徕卡相机以168万欧元成交,为近年来逐渐升温的老相机收藏增添上一笔亮色。
据报道,这台曾拍摄过毕加索的徕卡M3D相机,是徕卡公司为著名摄影师大卫·道格拉斯·邓肯量身定制的,全世界仅有四台徕卡M3D相机。
最贵的机械相机
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的邓肯是20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师之一。1938年,已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师的邓肯应征入伍美国海军,用他的徕卡记录了这场战争。二战结束后,邓肯加盟《生活》杂志社,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战地摄影师之一,徕卡相机又帮助邓肯拍摄出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朝鲜战场。50岁后的邓肯开始将镜头对准周围朋友,其中历时最久,也最负盛名的,莫过于他对著名画家毕加索的多年记录。1957年,毕加索带着他的德国小猎犬Lump到邓肯家做客,邓肯用这台徕卡拍摄了著名影集《Picasso & Lump》。
有如机械名表中的百达翡丽,徕卡早已成为机械相机的翘楚。随着一代代伟大的摄影家和伟大的摄影作品的出现,机械相机也成为一种历久弥新的收藏。
迄今为止,邓肯的这台M3D还不是世界上最贵的照相机。在今年5月第21届维也纳WestLicht Photographica Auction拍卖会上,一台1923年生产的徕卡0系列相机最终以216万欧元的价格成交,约合人民币1748万元。
这台35mm老式胶片徕卡相机成为目前全球最贵的相机。它的具体型号是徕卡Null,又称0系列。这种机型仍以35毫米电影胶片作为底片,1923年仅生产了25台用于测试市场反应,现在仅存12台。这种测试机推出两年后,徕卡才发布了它的第一款市售35mm相机——Leica A。
据介绍,这台相机至今仍能正常工作,包括油漆表面在内的绝大多数零部件都是原装,只有镜头盖和折叠式取景器被换过,原始的折叠式取景器被Galilean取景器替代。
“徕卡”是一种文化
据说在英国,一些绅士虽不拍照,身上也常挂一台徕卡作为身份的象征。日本是相机生产大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徕卡迷。在摄影界,徕卡早已超越了仅仅作为拍摄工具的地位,形成一种文化。
1913年,第一部徕卡相机的原型在德国韦茨拉尔市的恩斯特·莱茨光学工厂诞生。作为用于风光摄影的便携式相机,这台徕卡相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35毫米标准电影底片的相机。它把电影底片从18×24毫米的画幅扩展到24×36毫米,纵横比也从4:3变为3:2。从此,徕卡不仅成为一个相机品牌,还开创了135相机的发展史。
在摄影界,徕卡系列相机几乎是个神话。半个世纪外形不变,极简单的功能,绝不妥协的制作,徕卡已凝聚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据称,徕卡从半个世纪前推出M3机型至今,就没改过外观设计式样,而这正是徕卡的过人之处。历经百年的市场验证,徕卡的设计充满前瞻性,具备成为经典的全部元素。
徕卡M机身的长高之比非常接近黄金(1697.50,0.70,0.04%)比,古希腊人认为世界上最美的长宽比例是1:0.618,徕卡的长宽比是1:0.58。徕卡的外形简洁,柔中带刚,朴实中透着优雅。它没有可有可无的冗件,“零部件最少化”,使之达到“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的境界,任何使用过相机的人拿起徕卡都不会有操作上的困惑。对使用者而言,徕卡朴素精致的外表的好处是:一般人不把你拿的相机当回事,你正好可以从容拍摄;搞摄影的对你羡慕不已,正好能满足你的虚荣心。
徕卡相机的制造充分显示了德国高超的金属加工工艺,每一个平面、按钮和接缝都做得无可挑剔。据说日本相机的制作公差是万分之三,而徕卡的公差是万分之一。相机机身小,但分量不轻,用料很厚,非常坚固耐用。徕卡镜头与蔡斯同一档次,长于忠实再现景物丰富的中间层次,拍出的影像质感极佳。
徕卡M6是机械相机制造的巅峰,在设计上实现了“电池的非必要性”,其中极少的电子元件只负责测光,使之能够持续不断地使用,无论在摄氏零下25度还是在零上60度,都可以分毫不差地正常工作。M6的机身由104个部件组成,每一部分都由熟练技工亲手调校,不合格的产品绝不进入下一道工序。徕卡的每一台机身都有技师的签名,以此作为品质的承诺。
“徕卡”并非没有缺憾
“徕卡”受益于德国的工业理念,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二战的影响。二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占据了德国西部地区,徕卡工厂位于其中,被美军很好地保护起来,而蔡司镜头工厂位于德国东部,在被苏军占领之前便被炸毁,尽管其后一部分在当地传承,一部分被搬到基辅,但战前徕卡、蔡司分庭抗礼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二战期间,徕卡相机主要供给德军军用,损耗严重,对材质要求也很高。当时相机材料大都从美国进口,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前,为使黑白胶卷发挥更好的影像效果,徕卡曾从美国柯达公司进口红布帘并获得技术上巨大的成功。工厂提供的军需相机质量非常可靠。在德军攻打苏联时,天寒地冻,相机无法工作,徕卡研发了适合在寒冷地区及高空使用的相机,装置了更多的微型轴承并且涂上防冻油。美国宣布参战后,德国很多物资逐渐短缺。这也影响到徕卡相机的制造,原本要镀铬的由于金属短缺而改用油漆,还只能用军服色,因为只有这种颜色,所以布帘的材料只能改为降落伞布。这些不得已的改动使相机零件寿命大打折扣,所以,全世界的徕卡迷都知道,1946年到1951年期间的徕卡相机经常出现质量不过关的情况。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