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古钱币寻踪

濒临长江中游的黄石市有一卧波中流之高山,名曰西塞山。西塞山有一桃花洞,这就是《舆地纪胜》、《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记载的玄真垂子钓隐处。因其位居吴头楚尾,风光旖旎,历代骚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诗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代大诗人张志和一首《渔父词》更是脍炙人口。

就在这青山绿水之地,人文胜迹之所,1967年11月10日,民工在修筑江堤取土中,先是挖出一个墓地,在这座墓底下,又挖出一个超大型古钱窖。窖成长方形,南北走向,面积约60平方米。

消息震动黄石城乡,每天前来观看者不绝于途。

经过近一个月的清理挖掘,出土的古铜钱整整装了62汽车,计总重量约30多万斤。主要有 “淳祐元宝”钱。除此还夹杂着有新莽、东汉、隋、唐、五代十国、北宋以至辽、金、西夏各朝的铜钱,时间跨度长达1400余年。这证实宋代的钱币使用并不因朝代的更迭而废弃,旧朝之钱与新朝之钱一样流通。据此推断,这批铜钱系南宋淳祐12年之后窖藏。

宋代建朝300多年,北宋钦宗在位仅仅一年,铸于公元1126年的“靖康通宝”、“靖康元宝”传世极少,窖藏居然也有发现。 此次发掘钱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为中国考古史所罕见,其文物价值亦是其他考古所发现不能比拟的。

古钱窖之谜

世界古典名著《一千零一夜》写有一座宝山,任何人只要一念“芝麻开门,芝麻开门”的术语,山门就会自动开启,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银财宝。西塞山也是这样一座宝山,她的“山门”也曾数次向幸运的人们开启。

当地民间流传山中埋有九个钱窖,此言真实与否姑且不提,然而,距今短短300多年间,有四次重大发现却是有史可查的。

明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公元1598年),乡民徐鼐在山下掘得一窖,內藏有瓶、炉、剪、尺、盆、盂皆为纯金制品,计万余两。

明崇祯七年(公元1643年)村人又于前地附近得宋钱一窖,“方中丈余,钱贯皆满。”

清乾隆癸亥年冬(公元1734年),楚疫病流行,山民在掩埋尸体中,掘出宋钱一窖,邻邑乡人纷至,遂斗死一人。

另据乡民反映,1938年日本人进占黄石前夕,山中发现一钱窖,未来得及发掘,后被日本人用船悉数掠走。

解放后,西塞山还有另两次重大发现。

1955年5月,挖出一宋代银窖,计银锭292件,共重133.38公斤。

1974年西塞山公社一社员挖出一顶纯金凤冠,净重一公斤。

西塞山屡次发现宋代钱窖,据专家们推断,这和南宋军事将领吕文德有着重要关系。

吕文德从戎30余年,守鄂有功,官至卫国公,相当于宰相之职。守任上之时,在西塞山下建有故宅,死后亦葬在山下。

人们自然会问,吕文德屡受朝庭奖谕,纵然十分富有,也不至富到如此程度。

历史常识告诉我们,南宋末年,国势日丧,战争频仍,屡受异族南侵,为了抵御侵略,自然需要消耗巨额军费。西塞山历代都是兵家必争要地,自然重兵驻守。最大的可能是,唯南宋的大军库,才容得下历次所发现的巨额钱币。

无可估量的损失

谁也没想到,1967年宋代钱窖的发现,留给人们的是一段惨痛的回忆。

钱窖发现的时候,正值“四人帮”搞批斗并引发了震动全国的武汉“七·二0事件”。与省会近在咫尺的黄石也受波及,社会秩序极度混乱,以至这次重大发现除了本地人知道外,并不为外界所闻。就是时隔四十余年的今天,除了圈子里的人,省内外知道其内幕者更是寥寥无几。

还在发掘的时候,一持“武汉金属回收站”介绍信的人来到现场,声称这批古铜钱应由他们回收处理,理所当然遭到拒绝。

发掘之后,负责此项任务的同志及时写出报告上报省,并由省上报中央文革。 期间,虽然有关方面来人了解有关铜钱出土情况,但一直没有明确指示。

到了1970年初春,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派来几个人,声称要将这批古铜钱上调。当时负责文物考古的周保权同志提出不同意见说,文物处理应归口上级考古部门。其中一人近乎吼道:“怎么,省革委会的调令还不服从?”硬是强令他们交出仓库钥匙。当时,这红色政权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司令部,谁敢和他较劲!奇怪的是,跟在这几个人后面的还有两年前那个在发掘现场提出应由他们回收处理古铜钱的“武汉金属回收站”的神秘人物。

令人痛心疾首,这批古铜钱运到省城后,直接交给武汉冶炼厂回炉销毁了!

早在“文革”初始不久,中央专门行文对文物保护作了若干规定,是谁竟拍板作销毁处理?时至今天,内中隐情依然扑朔迷离,谁也说不清楚。为了探明个中背景,黄石博物馆退体老馆长周保权到黄石档案馆查阅文书档案,才见到了当年未曾出示的那个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调令”。看了调令更叫人迷惑不解,调令文字上讲古铜钱全部调省,并未言明作销毁处理;再者黄石市是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就是回炉销毁也犯不着拖到武汉去处理呀!

粉碎“四人帮”之后,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多次气愤地说:“这简直是败家子!”

古钱币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这些历尽沧桑的珍贵遗产好不容易传世至今,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在我们手里被无端糟蹋毁掉,就是对历史犯罪。

笔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一份古铜钱标价。一枚古铜钱珍品,价高数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毫不夸张地说,30多万斤的西塞山古钱币,其损失价值几乎是天文数字!

责任编辑:WL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