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清代宝石雕刻”讲座举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天青石罗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玛瑙石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孙志新博士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倪冰)日前,“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清代宝石雕刻”讲座在北京国粹苑举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中国艺术主任孙志新博士就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清代宝石雕刻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演讲。

中国的宝玉石雕刻始于新石器时代。公元前五千年,浙江杭州湾的马家浜文化已经出现玛瑙和玉髓的耳饰,此后数千年里宝石、玉石雕刻绵延不断。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古代遗留的玉器成千累万,但是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历代收藏,宝石雕刻的数量甚少,文献记载也十分有限。自清代开始,中国的宝石雕刻进入了兴盛时期,宝石雕不仅数量倍增,工艺上也是精益求精,产生了大量的旷世杰作。

清初的一百五十年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一个黄金时代。经济的稳步增长带来了普遍的繁荣,政权的稳固保障了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对外贸易路线的通畅。宝玉石的来源有了保障,进口数量增长。中国的宝玉石雕在清代稳步发展,欣欣向荣,无论是造型设计还是雕刻技术都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高峰。清代的皇家对包括宝玉石雕在内的各类艺术品倾注了极大热情。康熙朝开始在宫中设立“造办处”,雇佣了大批技艺娴熟的工匠。造办处有明令的赏罚制度,皇帝也常常对器物的设计和用料提出具体的意见和要求。凡此种种,极大地促进了宝玉石雕刻的发展。

孙志新博士通过讲座介绍和分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艺术精品,包括玛瑙、水晶、松石、孔雀石、玉髓、青金石、珊瑚、琥珀等宝石雕刻,阐述清代宝、玉石雕刻的艺术成就和历史文化意义。据了解,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日前推出的中国清代宝石雕刻精品展览将持续至2013年1月6日。展品有用玉石、孔雀石、翡翠、水晶、玛瑙、琥珀雕刻的个人饰品、日常用品以及摆设品。

人物简介:

孙志新,普林斯顿大学中国美术史、考古学博士,博士论文《良渚文化玉器》。1993—1999年历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美术资料馆主任、弗吉尼亚州立博物馆东亚艺术部主任。1999年起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工作,现任亚洲部中国艺术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艺术的研究,专攻中国古代玉器。在国内外主持和参与策划众多的中外艺术展览,发表了众多学术论文。例如《中国书法文化艺术》(1999), 《毕少普氏藏中国玉器展》(2004)《走向盛唐》(2004),《中国元代艺术》(2010)等。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