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七月铭南唐镜纪年考
2016-04-11 11:57:19 来源:东方收藏网 已浏览次
中国最早的纪年镜有三面,皆出现在王莽摄政和执政的时期,第一面“居摄元年连弧纹镜”,原出土于朝鲜汉乐浪郡遗址,后由日本守屋孝藏氏收藏;第二面“始建国二年新家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三面“始建国天凤二年四灵博局镜”,现藏上海博物馆。
中国最早的纪年镜有三面,皆出现在王莽摄政和执政的时期,第一面“居摄元年连弧纹镜”,原出土于朝鲜汉乐浪郡遗址,后由日本守屋孝藏氏收藏;第二面“始建国二年新家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三面“始建国天凤二年四灵博局镜”,现藏上海博物馆。纪年镜在东汉中晚期至三国魏晋时,开始大量出现。唐代铜镜的文化艺术灿烂辉煌,而纪年镜却是凤毛麟角。陈佩芬《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图八十九是一面署156个文字的“月宫葵花镜”,其末尾有“开元十年五月五日铸成”的内容;在国内藏家处,笔者分别看到两面署永徽元年650 的光素“月铭瑞兽镜”。宋代有阴刻建州地名和大中祥符二年1009 的纪年镜近十面。在辽、金、元三代中,金代纪年镜较多。明清两代的纪年镜更多。五代十国的纪年镜较少,江苏省新海连市曾出土一面墓志铭为十国吴大和五年933 的千秋万岁镜;郭玉海《故宫藏镜》图124为十国前蜀天汉元年917 之镜,图125为十国后蜀广政元年938 之镜。然而,对于有过短暂文化繁荣的南唐,目前虽有墓葬出土年代,但还找不到器物和资料来证明南唐确实铸造过铜镜。本文介绍一面署“闰七月”铭的南唐镜见图 ,试考其纪年如下。
此镜圆形,圆钮略残 。直径15.8厘米,重量174克,m值0.89克/平方厘米 。宽边唇缘。全镜共有12字手书体铭文:钮右4字“都省铜坊”,钮左4字“匠人李德”,钮上仅1字“官”,其左下侧3字“闰七月”。观镜形制、包浆、书体及m值,断为五代十国镜毋庸置疑。都省铜坊镜用料极省既轻又薄 ,致使m值小于1,《故宫藏镜》图126之m值是0.70,为同类镜之最。这种素地无纹并直接铸以作坊铭和工匠铭的形制,开创了宋代建州镜、湖州镜等私家作坊镜的先河。
五代十国深受战乱之苦,铜资源十分紧张,每个当政者都实行了严厉的“铜禁”,《旧五代史·食货志》载:“晋天福二年诏‘禁一切铜器,其铜镜今后官铸造’…”。又载:“周广顺元年三月,敕:‘铜法,…如有犯者,有人纠告捉获,所犯人不计多少斤两,并处死’。…”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工匠署名即表示了工匠的责任制,亦强化了官府铸镜的权威性,很明显这些署名工匠一定是登记在册的“官差”。当时吴国乃至以后南唐的社会相对稳定,北方大批能工巧匠因避战乱被迫移居江南。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介绍了各地南唐墓出土的都省铜坊镜,加上民间收藏的器物,可知镜铭上的工匠姓名甚多,如王典、谢昭、房宗、李成、倪成、吴迪、李元、蒯琮、谢修、张彦、孙福、陆颢等二十余人,本文“匠人李德”还是第一次见。这类镜铭文除了“都省”外,还有“都城”,笔者认为,两者之间没有概念上的差异,只是用词不同而已,皆具“首都”、“京城”之意。统计同类镜铭文可知,不带月份的居多,带月份的甚少,署“闰七月”为仅见,这正是该镜的历史价值所在。镜铭上带月份,应该是配合“铜禁”政策的一种管理措施;也许是为了以后查找一个当时“事件”而作的月份记录。
在都省铜坊镜中,曾见署有“州”字样的同类器物。州为唐代州名,乾元元年758 改江宁郡署,上元二年761 废,光启三年887 复置,五代时吴国武义二年920 改为金陵府,南唐代吴后元元年937 又称江宁府,北宋开宝年间968-975 再复为州。无论称州或金陵或江宁,说明一个事实:今天的南京市在一千年前,曾经有过一段虽铸造铜镜却未见记载的历史,期盼着有一天能发掘出这个作坊遗址。
历法中“闰”字的起源很早,《史记·历书》载:“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此镜铭文出现“闰”字在铜镜上是首次,从“闰七月”可查考纪年。五代十国从907至960年一共是53年。为调查数据更加充分,笔者扩大搜索范围,从古代历书中查找了901至977年的资料。在这76年中,统计出28个闰月,仅有4个闰七月,分别为939年、947年、958年和977年。
977年首先排除。该年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南唐后主李煜已在北宋当“俘虏”被软禁,江宁即州 虽为南唐都城,而北宋立国后的都城却在开封,这个年份显然不对,可先行删去。北宋于960年建国,开宝年间968-975 改江宁为州,虽有地名却无“闰七月”,故这个年代区间亦在排除之列。余三个年份皆在南唐时期,可见,本文之镜属南唐无疑。问题在于具体是哪一个年份﹖
958年亦应排除。这要从另一个铸钱铸镜地建州说起。建州县志告诉我们,建州产铜,远在商代就能铸铜器,西周时曾铸大甬钟,战国署名兵器“湛庐剑”即出自城东一百五十里的松溪湛庐山。《旧五代史·食货志》载:后周广顺元年,“江南因唐旧制,饶州置永平监,岁铸钱;池州永宁监、建州永丰监,并岁铸钱;杭州置保兴监铸钱。”永丰监先由闽王延政所立,时铸“天德通宝”、“天德重宝”等钱。后晋天福十一年946 南唐灭闽后归南唐管辖。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载:“十国中以南唐钱种类最多,而且领土也广,物产丰富,文化水平高”。时铸“开元通宝”、“唐国通宝”等钱,南唐开元形制精美,铭文有篆、隶二体,系我国最早出现的“对钱”。建州永丰监在南唐时大量铸钱亦一定铸镜 已是不争的事实。《资治通鉴》曰:南唐“承吴昌盛之基,以慈俭治民,故江南民生日益丰阜”。说明十国吴在后期的经济状况还算不差。南唐代吴属“和平演变”,直接沿用了吴国的“昌盛之基”和都城金陵旧名州改称江宁 ,但是,这个都城并不产铜,异地运输矿料又费时费力。南唐管辖建州后,为了铸钱铸镜用建州来取代江宁州 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为此,作为闰七月的958年也可以删去,剩余二个年份仅相差8年,如何取舍,仍需进一步探讨。
939年最后排除。《旧五代史》载:唐末为夺扬州、广陵等地,“六七年间兵戈竞起,八州之内鞠为荒榛,环幅数百里,人烟断绝。”唐代名扬中外的扬州镜从此消失。十国吴建朝三十余年,即使因“铜禁”而不准民间铸镜,亦还要满足王侯公卿、达官贵人的需求。都省铜坊镜是在吴国首都金陵州 铸造的第一批镜种,同时还有署单个“官”字和署“千秋万岁”四字的类似铜镜,应在相同或稍早的年代。比较939和947两个闰七月的南唐年份,前者刚代吴937 ,传承吴国文化比较自然;后者已灭闽946 ,用建州代替州作铸镜地更有可能。表面上看939年的闰七月似与“州”有缘。
“武王克商”断年参考了当时“天再旦”的古天文现象,借鉴这个思路,再从两个闰七月的天文、五行来分析。《旧五代史·五行志》载:晋天福四年939 “七月西京大水,伊、洛、氵廛、涧皆溢,坏天津桥。八月河决博平,甘陵大水。”洪水泛滥虽为不祥之兆,然灾害地在北方,与江南的关系不大,可以说939年的闰七月与南唐没什么牵连。《旧五代史·卷一百》载:天福十二年947 闰七月“丁丑,有彗出于张,旬日而灭。”“张”为古天文二十八宿中属南方的一个位置,“旬”即十天。中国有着哈雷彗星最早和最完整的记录,《春秋》记有:“鲁文公十有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迄今为止已发现并署名的重要彗星有一百余颗,重现周期皆不同。不同的彗星在不同的年代,一次出现的天数亦不相同,少则一天多则数月。947年闰七月丁丑出现的这颗彗星虽不是哈雷彗星,然其一次出现的时间却连续了十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肯定不小。古人将彗星称为“妖星”俗称“扫帚星”,历来被看成是不祥之兆。一个有可能的猜想:从天福十二年闰七月丁丑日开始,后汉史官经过连续十天的夜观天象后,在史书上留下了“有彗出于张,旬日而灭”的文笔,这个难得出现的不祥天象亦一定震动了南唐朝野。众所周知,铜镜可以“辟不祥”,官铸的都省铜坊镜更是“重任在肩”。把镜铭上出现“闰七月”与当时的“旬日”彗星联系起来,或许是一个巧合;但更可能的是,以铜镜为载体,历史性地留下了这个特殊天象的时间记录。因此,将本文谜底揭为947年,应符合常理。
都省铜坊镜及其同类镜曾在十国吴铸造和南唐墓出土,现在知道,南唐亦一直有铸造。换句话说,南唐代吴后,在江宁即州或金陵 的“都省铜坊”仍在继续使用,至于何时结束,有待再考。
上述,可归纳三点:其一,这是第一面记录闰月的铜镜;其二,都省铜坊镜问世于五代时十国的吴及南唐,其产地在今日之南京旧称 州、金陵、江宁 ;其三,本文这一面加署“闰七月”的都省铜坊镜,可认为是铸造于后汉天福十二年即南唐元宗李 保大五年(947闰七月,亦属一面可考纪年的南唐镜)。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