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出土的胡傅温酒樽

1962,在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一共出土两件国宝胡傅温酒樽。两件胡傅温酒樽几乎完全一样,只有镌刻在口沿上的铭文稍有不同,它们口沿上的铭文均为“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12公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西汉)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62,在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一共出土两件国宝胡傅温酒樽。两件胡傅温酒樽几乎完全一样,只有镌刻在口沿上的铭文稍有不同,它们口沿上的铭文均为“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12公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西汉)造。”其中一件的铭文最末多一个“二”字,也许是为了表明这是第二件。两件酒樽造型完全相同,质地为铜器,而之所以看上去熠熠发光,则是因为在铜器表面,通体施以鎏金,金的纯度很高,故而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显得金光灿灿,华贵典雅。酒樽的器盖中央设计有提环,周围有三个凤形钮,器底是三个矮矮的虎形足。一条宽宽的装饰带将酒樽外壁一分为二,厚实的铜胎外通体浮雕有诸如猴、鹿、龙、凤、虎、羊、牛、骆驼等动物图案,这些形形色色的动物体态各异、造型生动、或动或静、或站或奔。有的虎视眈眈,有的惊恐回望,有的潜行蹑足,有的自由翱翔。其时的匠人将飞禽走兽荟萃于一件小小的器物之上,使得整体观感既紧凑集中,又自然活泼,确实是一件独具匠心的精品器具。酒樽造型端庄淑雅,大方敦实,但不难发现,浮雕图案中的很多动物均是草原特有,有的动物则是匈奴的图腾,加之两件器物本身所带风格即是粗犷豪放,具有典型的草原风情,而非当时中原所习用,这正是汉民族与北方草原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是汉、匈两族文化趋同的最好见证。关于温酒樽的用途,学术界最先因其本身自带铭文中可有一“温”字,而认为乃是加热酒液的器皿,但经过进一步研究考证,目前基本认为之所以当时的工匠要将器物铸造得很厚,是为了通过保温来维持器皿中所盛放的醇厚美酒的味道,防止其挥发,而这更加说明,这些器物在两千年前的主人应当是一位生活奢华的贵族。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