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光剑与吴王光鉴

吴王光,即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吴氏,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使国势日益强盛。

  吴是周人和江南土著民族结合而形成的诸侯国,商晚周初在太伯、仲雍创建勾吴时,一方面“端委,以治周礼”;另一方面又随乡入俗,“断发文身”。所以吴国文化是由华夏文化和土著“荆蛮人”文化相融合形成的区域性文化,始终保持着鲜明的地方特征,如体现在江南出土的吴国青铜器上,其面貌具有两重性,既受中原商周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又表现出显著的地方文化色彩和风格。

  吴王光,即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吴氏,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使国势日益强盛。

  吴王光剑,残长54厘米,格宽5厘米。1974年庐江县汤池公社边岗大队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剑身较宽,狭前锷束收成锋,突脊呈直线,斜从,凹形格,扁圆茎,茎上有两道箍节,剑首缺失。剑格铸有花纹,原嵌绿松石,现已脱落,茎部残留有缠缑痕迹。剑身近格处铸有“攻吾攵王光自作用剑,走亘余以至,克肇多攻”两列16字铭文。

  攻吾攵,文献作句(gōu)吴,即西周至春秋时期定都于江苏南部的吴国。吴国为周文王伯父太伯、仲雍之后,《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句吴。”历经西周一代与东南地区越族的融合,至春秋晚期国力逐渐强盛。作剑者吴王光,即吴王阖庐(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506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合唐、蔡之兵大败楚军并攻破郢都,名扬于诸侯。

  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吴王光剑共出土4件,形制基本相同。山西原平县峙峪和安徽南陵县吕山出土的两件有明确的墓葬资料,墓主非吴王光,本剑虽无完整的墓葬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使用者也并非吴王光本人,类似情况亦见于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剑,究其原因,应当是出于友好赠送或战争遗失,也有可能是赐予将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青铜剑以其材美、工巧名扬天下,《周礼•考工记》将“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并称为当时天下最精良的工具和兵器。本剑为典型春秋晚期风格,保存基本完好,至今依然十分锋利,铭文是吴王光剑中最长的一件,体现出吴国军队战胜敌人的冲天霸气。

  吴王光鉴,高35.7厘米,口径60厘米。1955年寿县西门蔡侯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器体作圆形、大口、弧腹、平底,两兽耳相对并套环,腹内近底处有四小环。腹部饰羽翅纹、圆圈纹,下腹饰垂叶纹,内壁铸有铭文8列52字。

  鉴是大型水器,用于盛水,兼以照容,《周礼•天官•凌人》“春始治鉴……祭祀共冰鉴。”《庄子•则阳》又有“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的记载,可知鉴又用于盛冰和沐浴。青铜鉴出现于春秋中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主要形式有圆形和方形。

  吴王光鉴是吴王光(阖闾)为其女叔姬寺吁出嫁蔡侯所作之媵器,自铭“荐鉴”。从铭文看,吴王光十分重视这次吴蔡联姻,择吉日精选上好的铜料来为叔姬寺吁制作宗庙祭祀用的礼器铜鉴,最后还叮嘱叔姬寺吁恭敬自己的君主,子子孙孙都不要忘记,可谓语重深长。根据文献记载,春秋末期,吴楚相伐,作为楚国附属和长期盟友的蔡国在蔡昭侯时因不甘屈辱转而投靠吴国,吴蔡同盟建立。吴王光鉴的出土印证了史书的记载,反映出吴、蔡两国通过联姻来加强同盟关系,对于研究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吴王光鉴出土时,鉴内配有圆形尊缶和匜形勺,鉴腹内四小环与尊缶腹上四环两两相对,结合湖北曾侯乙墓发现的鉴缶形制,可知此鉴、尊缶和匜形勺三器合为使用,亦应称为鉴缶。尊缶盛酒,匜形勺挹注,尊缶与鉴的间隙置冰用以冰酒,是为冰鉴。相同情况还见于同墓出土的蔡侯方鉴和方缶。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