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铜“袖炉”的收藏

  上了点年纪的人都不会陌生,旧时的寒冬腊月,民间富家的太太、小姐,甚至皇宫贵族之家御寒暖手时,都喜用一种叫铜手炉的精巧暖具。如今工业飞速发展,冬日里空调暖意盈屋,哪里还会整日捧着个铜手炉取暖消遣。铜手炉若有幸留至当代,大多成了后人眼光里的古董宝贝。一只工艺精湛、造型别致的铜手炉,如今可以堂而皇之地陈列进国家博物馆,上艺术品拍卖行,被收藏家们珍藏赏玩。

  流行发展于明清时期的铜手炉,又称“袖炉”、“捧炉”、“火笼”,顾名思义就是暖手的工具。手炉虽说大多流行于民间,但由于其制作工艺的精妙雅致,使这种古时民间冬日暖手的用具成为既可实用,且又能被人赏玩的艺术品。如今从古时存世的实物以及文学、书画作品中,不时也能寻觅到手炉的踪影。清代著名宫廷画家陈枚在12幅《月曼清游图》中,就有两幅图画描绘到了手炉,其中“寒夜探梅”一画中有一位贵妇正怀抱一铜质镀金手炉缓步而行。该画作有御诗一首:“眷信侵寻槛外梅,倚吟秉烛共徘徊,轻寒不进深庭院,女伴携炉得得来。”可见,精美的手炉常常走进了皇宫贵族的大雅之堂。

  明清时期,手工艺素来发达的江浙地区的民间工匠在宣德炉工艺的基础上制作出了铜手炉。明代嘉兴制炉名匠张鸣岐最先制作出一种铜质匀净,光泽古雅的水磨红铜手炉后,以“张炉”为代表的江浙地区出现了一批如王凤江、胡文明、潘祥风、赵一大等制炉名家。如今,从各地民间存世和藏家们珍藏的各种铜手炉来看,其器型丰富多样,圆形、长方形、椭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龟背形等等不一而足。

  手炉除讲究器形外,最出彩的工艺是它的炉盖和炉身部分。精美的手炉其炉盖制作常常是精雕细镂,穷极工巧,炉盖上各种精美的几何图形犹如古典园林中的花墙漏窗一般雅致。一些珍贵的铜手炉不但炉盖精巧玲珑,炉身四周也常雕镂錾刻着山水人物与花鸟奇珍的图画,有的錾刻的山水人物甚至还使用了错金错银、烧蓝及镶嵌银丝等特种工艺,使手炉身上的图画更具立体感,更加光彩亮眼。

  我多年来关注明清铜手炉收藏。至今已觅藏有明清制炉名家潘祥丰、赵一大等数十只铜手炉。其中一只清代中期錾花细刻的“渔樵耕读图”铜手炉是我家藏的“镇家之宝” 。在铜制手炉中,錾花炉以工艺精致,且独具格调受人青睐。所谓錾花就是在金、银、铜器具上刻凿图案,使器具更具艺术性。据有关史料记载,“渔樵耕读图”与“竹林七贤图”、“东坡夜游赤壁图”、“渔家乐图”等一批传统题材的绘画在康熙年间颇为流行,以后延续至乾隆、嘉庆、道光各时期。这类题材的绘画大多表现在青花瓷瓶、粉彩瓷瓶、瓷插屏、印盒等器物上。

  这只“渔樵耕读图”錾花铜手炉工艺之精实为罕见。此炉炉盖高爽丰满,上面精雕细镂着六角形和梅花图案,炉柄刻有寿字和钱币图形,炉身四周镌刻着一幅“渔樵耕读图”卷。炉身的一面,碧波茫茫的湖面上,渔舟归航,鱼跃人欢;湖对面山坡上,有樵夫数人在柴担旁小憩聊天,颇为自在。手炉的另一面,垂柳岸边有耕夫收犁牵牛归来。那边,宅院高墙内,师爷正在教太子读书,屋前湖岸,有书童在舀水……整个画面充满着田园牧歌式的风情,营造了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意境。

  在铜器上镌刻图画的錾花工艺最先是受到青铜器铭文的影响。不过,青铜器物上的铭文是采用失蜡法浇铸出来的,而刻铜錾花工艺则是用刀实实在在地在铜器上刻凿出来的。錾花刻铜工艺兴起于乾隆、嘉庆年间,到了同治时期已日趋成熟,晚清至民国年间相继出现了像陈寅生、姚茫父等一批能绘善刻的刻铜大家。

  其作品多以书法、绘画、治印形式施于文具、烟具、茶叶盒一类的铜质器物上。我这只“渔樵耕读图”铜手炉虽无钤款,但以炉面上那精湛流畅的刀法,完美的构图布局形成的古雅意境来看,当出自刻铜名家之手。

  家藏的这些手炉如今都成了橱柜中的古董了。可今年冬天来临前,我突然生发了一种奇思妙想,如有时间去乡下搞点儿木炭,拿回来装进这铜手炉内,遇上那某个三九寒冬能在家悠悠然烘烘手,听听古曲赏玩赏玩,闲兴中再看着炉中那一股淡蓝的轻烟自炉盖上袅袅而出,心里感觉还有丝丝炭火的清香入鼻,这种幽雅的氛围该有多惬意!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