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伪器伪铭考

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其铭文,内容丰富深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其收藏和研究不断延伸,尤其是近年来,在人文和自然科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其铭文,内容丰富深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其收藏和研究不断延伸,尤其是近年来,在人文和自然科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需指明的是,在传世品中,不少青铜器和铭文都是后代伪作和仿作的,其中伪作品是按照商周至两汉的青铜器和铭文,制作赝品,以牟取暴利。因而公、私收藏都要对这一部分藏品甄别鉴定,识别哪些是伪制的,并深层次地认识伪作特点和规律。

  20世纪90年代国家组织全国文物鉴定系统工程,笔者在负责鉴定全国各地博物馆、考古单位、文物商店和大学收藏的古代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大量藏品中,除研究考证真器真铭外,同时亦发现和鉴定了一些伪器、伪铭和仿制品。今就所见之典型伪器、伪铭作一研究。为能深入准确论证某些问题,笔者对几十年工作中,所见的国内外公、私有关青铜器伪铭、伪器,作为补充例证加以说明,并对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青铜器与铭文鉴定中的有关重要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探索。

  依其伪器、伪铭内涵,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一)器物整体伪铸

  包括器体、花纹装饰和铭文,等等,都是伪作的。作伪常常采用真器翻模,或按照着录上的图像,模仿古制进行伪作。

  以往铜器伪作者为投海内外收藏者的癖好,常作鸟兽形的酒尊,或作动物状的陈设品或饰件。这是因为青铜器鸟兽尊能给观赏者以特殊的审美情趣,国外人士对此更加情有独钟。正因如此,不少伪作鸟兽尊都流落到了海外。笔者就曾在法国巴黎的某博物馆见到了一些伪作的铜质鸟兽尊。在全国铜器鉴定中,所见伪作鸟兽尊亦较多,例如:福建某博物馆收藏一件牺尊,牺作昂首、双耳后耸状。双目嵌绿松石,体质肥硕,背有一桃形盖,嘴部作圆孔流。器身有错银云纹。器形似近年江苏涟水和山东淄博出土的战国青铜牺尊,但气质式微。该器为明代赝品,这表明该式样和特征的牺尊已受到明代伪作者的青睐,该类铜器实物或图像为明人伪作的依据。福建省天后宫收藏一件小型鸟尊,造型与以往山西出土的、今藏于美国华盛顿福利尔美术馆的“子作弄鸟”尊完全一致,但器身无文字。依其特征,是近代伪作。山东省某文博单位收藏的一件牺尊,牺体肥硕,站立状,背有一活动盖,全身光素。形象与战国同类器相似,但其古朴与神韵与战国器相较,均差之毫厘,全器绿锈或枣皮红锈,都是浮锈,手一划浮锈即下来。该器是宋代伪作。湖北省某地区博物馆收藏的宋仿象尊,器身锈蚀无坚硬感。怪而不异的是,尊上还有提梁,这在商周同种器上不见,伪作者可谓独出心裁。梁上假锈堆在一起,亦显出很拙劣。

  近年一些伪作青铜器的人,特别热衷于久已流落至海外的青铜名品,所作同一种器物,常常是外形、大小等都是一致的,表明伪作是成批生产的。作伪者为欺骗那些喜爱古代艺术品但又缺乏基本常识的人,甚至作出近年出土的名片,如:“长信宫灯”“马踏飞燕”等,以欺世人。

  历来伪作青铜器者,为投一般古董爱好者所好,还喜伪作,如:汉代的铜熏炉和铜灯,以及圆雕成兽形的实用品等。陕西省某县博物馆收藏一件明仿汉代铜熏炉,黄铜质,在圆形炉身下,有三熊足,器身与熊足都失去了汉时的风格特点,全器有压手的厚重感。汉代以牛、羊等动物制成的铜灯较普遍,这也为后世伪造者,常仿效之。陕西省某博物馆收藏一件鎏金羊灯,羊之五官填黑漆,羊背活动盖上无灯钎,全身鎏金色土黄,完全没有汉代鎏金的特点,与汉代羊灯造型、工艺特征大相径庭,为明代伪作。四川省通江县文管所收藏的一件铜獬豸,作回首、张口上扬状,颈系铃铛,身有披挂饰,是为明代伪作。古代圆雕的铜或木质的獬豸,多属汉至魏晋时代。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