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患病:文保人员妙手回春

精美的铜壶由数片残片拼凑而成;看似完整的青铜,身上粘满颜色各异的铜片……记者在现场看到,正在接受修复的青铜器形态各异,几名工作人员正在仔细地进行修复。其中有一件青铜器被一钢圈箍了起来,钢圈周围还被24个大螺丝钉“包围”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作人员正在将青铜器表面打磨平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作人员正在将青铜器固定定型

 

 

  现场|修复工序很繁琐,文保人员“妙手回春”

 

  精美的铜壶由数片残片拼凑而成;看似完整的青铜,身上粘满颜色各异的铜片……记者在现场看到,正在接受修复的青铜器形态各异,几名工作人员正在仔细地进行修复。其中有一件青铜器被一钢圈箍了起来,钢圈周围还被24个大螺丝钉“包围”着。“这是青铜器‘矫形器’,是在长期修复工作中发明出来的,市面上没有卖。”该馆文保中心工作人员陈金龙说,为了保护青铜器不受“二次伤害”,这个矫正的过程非常漫长,记者看到的青铜器,已经矫正了1个多月,原本4指宽的缝也已几近消失。

 

  据了解,矫形只是青铜器修复的一个步骤,传统的修复方式还包括清理、焊接、补配、坯平、做旧等。“正在修复的这批青铜器共31件,由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陈金龙告诉记者,由于这些青铜器年代久远(西周至春秋战国),如果不进行后期修复很难再保存下去。

 

  此外,大多人认为青铜器上的铜锈很有沧桑感,但在修复人员看来,铜锈也分有害和无害。据陈金龙介绍,无害锈分布在器皿表面,只要不影响外观就予以保留;有害锈又称粉状锈,这种锈会由内而外侵蚀器皿,如果不加干预,几年之内就会蔓延到青铜器全身,从而让其“死去”。“之前的办法是将“患病”部位整体切割掉,现在修复人员多将病变部位进行封护、隔氧处理等,阻止‘病变’蔓延。”陈金龙说。

 

  看点|精美狩猎纹背后,承载的是文保人员的汗水

 

  据了解,参与此项修复项目的,除了洛阳博物馆的6名文保人员外,还有几名特地从外地请来的专家。现场破损的青铜器,经过繁复的工序,残缺的碎片“化身”精美古朴的器皿,这个过程堪称神奇。“这批青铜器中有对铜壶,上面的狩猎纹比较罕见。”

 

  随后,陈金龙带领记者参观了正在修复中的铜壶,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狩猎的猎人拿着弓箭、长矛等器具,将鹿等动物猎杀,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数千年前人类狩猎的场景。目前,这对铜壶属于国家二级文物。

 

  此外,修复中的青铜器包括有簋、罍、鼎等各种器形,不少青铜器上的纹饰十分精美。

 

  “别看正在修复中的很多都是残缺的碎片,但是上面记录的纹饰却十分宝贵。”陈金龙说,每当一个青铜器被修复完成,那种成就感无法言语。“大家在博物馆看到展品可能会惊叹一下,但很多人不知道,其背后有多少文物系统的工作人员的汗水。”

 

  心声|文物修复工作是个体力活,更要耐得住寂寞

 

  记者注意到,整个采访过程中,馆内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在埋头工作,他们或在打磨青铜器修补后的不平整处;或在为纹饰做翻模;忙碌了一个上午,但进展似乎不大。

 

  “做文物修复,其实也是个体力活。”陈金龙笑着告诉记者,每一件文物都是不可复制的,必须要靠着工作人员的手劲、经验等,才能在除去“杂质”的同时又能保护好文物,有时候一个动作一上午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工作间隙,膀子都是又酸又疼。

 

  此外,文物修复也是一项细致活,需要耐得住寂寞。记者了解到,31件文物的修复时间,计划为2年。“有时候也会觉得枯燥,大家会听听歌,缓解一下情绪之后再投入工作。”陈金龙说,他修复过的最“残”的一件器皿,是由70多个碎片组成的。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