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砂”铭蓬莱纹镜
2014-10-14 18:43:29 来源:东方收藏 已浏览次

在我收藏的古铜镜中,有一面“高砂”铭蓬莱纹柄形镜,颇有意味。在此予以介绍,以供同好共赏。
此镜通长33.5厘米,圆形镜径23.8厘米,窄边直缘,边宽仅0.3厘米,镜体甚薄,缘厚仅0.5厘米,镜重860克。镜背纹饰未设界区分隔,在均匀的粟米状地纹上,用浅浮雕的艺术表现手法,铸塑了一幅由龟鹤松竹组成的洲滨风景图:镜背下方为临水岸边,两株同根相生、枝干相错的古松,拔地而起,古松针叶繁茂,枝干盘曲、遒劲,一株稍矮,向右略倾;一株高大,向左伸展,高耸云天。枝干上下飘有三四朵白云,古松伴云而长,复盖于镜背的上半部,松下右侧衬以几株青竹;古松下站有一双翅伸张的仙鹤,亭亭而立,鹤口大开,似朝左侧岸边匍匐的灵龟,鸣叫相呼;灵龟拖着一条蓬松硕大的尾巴,“施施然曳尾于地”《逍遥游》 ,正翘首回顾,与鹤相应;洲滨、松竹、龟鹤纹上铭铸“天下一藤原吉长”款铭。此镜铜质偏红,制作极尽精雕细刻之能事,地纹、主纹、主铭文三层纹饰,层次分明,细致清晰,华美瑰丽,鹤羽龟甲、松针树疖,无不纤毫毕现,整个画面栩栩如生,犹如一幅精致的风景画见附图 。
日本文化受中华高势文化的泽被而开化,他们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规模地吸收和融合中华文化,在3—6世纪的古坟时代和八世纪的奈良时代,他们先后仿制中国的汉镜和唐镜,直至平安时代794—186 ,日本文化出现“国风化”倾向,平安中期,以非对称式绘画纹样构图、无界圈、薄体、高缘、风格典雅纤细等为特色的“藤原镜”成为和风化铜镜向和镜转变的代表镜种,而到镰仓时代1192—1333 ,这种以洲滨、龟鹤、松竹梅合成的“蓬莱纹”镜已经形成,完成了日本和镜纹饰上的最后变化,并成为和镜的典型纹饰。室町时代1336—1573 ,受中国宋代铜镜圆形加柄镜形的启发,柄形镜在日本风行一时,并成为和镜的主要镜型,同时,受社会商品经济的影响,和镜中开始冠以“天下一”的题铭,并流行于稍后的安土、桃山时代1574—1603 ,盛行于江户时代1603—1867 。安土、桃山时代的金属铸制出现铜材选样多样化,红铜的选择,从材质上保证了日本和镜纹饰上的精美典雅。江户时代的铸镜业高度发展,产量大增,被誉为“工艺时代”。流传到我国的铜镜大多是日本此一时期的产品,此“高砂镜”自然也不例外。
日本在吸收中华文明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学习,仿制中国古铜镜的型制,创制出具日本特色的和镜,而且还注意到了古铜镜中的思想文化内涵,在吸收了中国的镜文化之后,予以移植、改造、最终创造和形成了具日本特色的镜文化。
《抱朴子·论仙》:“谓有生必有死,龟鹤长存焉”。而被中国人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松,在平安时代从唐朝传入日本,深受日本民众的喜爱,甚至视“松”为神。日本有以自己家乡物产而自豪的习惯,47个都道府县中,有高知、千叶等十地,均以松为本地的代表树。在日本的民俗中,有新年之际搭“门松”,即家家户户门前均以松搭成门户状的习俗,谓之“迎神”,一直摆放到正月十五,方集中到神社一起焚烧,谓之“送神上天”。此俗延续千年直至今日仍风行不改。在此蓬莱纹镜中,镜铭“高砂”二字与松更是密不可分。
日本婚俗中,在婚礼仪式上,新人、宾客均需食蓬莱纹糕点,以求吉祥祛灾、爱情高洁;在新人饮交杯酒后,须由媒人唱起一首《高砂曲》古谣,祝福新婚夫妇。高砂是日本一古地名,位于日本古播磨国属今近畿兵库 。传说该地有一老松树成了精后化为一对翁媪,常戏于树下,庆天伦之乐。后人以此内容编成一首《高砂曲》,于新人合卺之时必定歌唱。1877年,作为中国满清政府第一个驻日使团参赞的诗人黄遵宪1848——1905 ,在他赴日长达五年期间,“读其书、习其事”、“叙述风土,记载方言”,悉心的研究了日本风俗。归国后,于1899年刻印的《日本杂事诗》一书中,将《高砂曲》译成了中文:
“高砂兮重重,亭亭兮苍松,
上有偕凤兮下有骈龙,
枝当叶对兮无不双众宾客皆鼓掌 ;
锦屏四周兮珊瑚交枝,烛影迷离兮酒波参差,
夜既央兮客未归,钗推冠兮袖拂衣。
形影兮相随,托微波兮通辞。
在天为比翼兮,在地为连枝,
三千一百三十二座大神兮,
百千万亿化身菩萨为我盟司,
山摧海烂兮心不移新妇俯首,众益飞觞,欢声雷动 。
今日夫妇兮他日公婆,
熨斗温兮相摩挲,白发千丈兮曳以拖。
夫夫妇妇兮如琴之和,子子孙孙兮如虫之多,
今夕何夕兮奈乐何歌未毕,促合卺饭 。”
因此,“高砂镜”当是日本民俗中婚嫁时的礼品,铭以“高砂”,寓含此典,以祝福新人。
“高砂镜”在我国的遗存,时有所见。台湾王度先生的《息斋藏镜》中收录有两面图221、222 ,故宫也有收藏。但对于“高砂”的典故和“高砂镜”的内涵,世人就多不明了,《故宫藏日本文物展览图录》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4月 图126就把一面“藤原光长”款的“高砂镜”误读为“青砂”,如不是印刷之误,则也应是不明“高砂”典故所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