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墨盒由来的四种说法

铜墨盒起源于何时,为何人所创,众说纷纭。集目前收藏界所共识,无外乎几种说法:一是明代说。主要依据来源于南京市博物馆的《南京明代吴祯墓发掘简报》……

      铜墨盒起源于何时,为何人所创,众说纷纭。集目前收藏界所共识,无外乎几种说法:一是明代说。主要依据来源于南京市博物馆的《南京明代吴祯墓发掘简报》,该简报所列出土文物中即有铜墨盒一件。“铜盒长 10.2厘米,宽9.8厘米,高5厘米,盒中有吸过墨汁的千丝绵”(《文物》1986年第九期)。

      二是清初说。持此说的学者的主要依据是收藏家的藏品王士祯刻铜墨盒。该墨盒呈圆形,黄铜质,直径10.5厘米,精刻闲竹数棵。盒面刻有行书题:“余至武陵,客于丁氏三清轩,识竹溪兄茂之,八月为尊甫伯先生八秩寿,作此奉祝。壬午七月朔望济南王士祯。” 盒面题款“壬午”年应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三是干隆说。依据为李文藻所书《琉璃厂书肆记》李文藻(1730-1778)字素伯,号南涧,山东益都人,干隆二十六(1761)进士,闲暇时间,以抄书和入琉璃厂书肆书坊为乐。“在书中他描述琉璃厂面貌时称:遇廷试,进场之具,如试笔、卷纸、墨壶、镇纸、弓绷、叠褥备列焉。”墨壶,在江南一带,也称为墨盆、墨斗、墨缸。

      四是嘉道说。嘉道说源于邓之诚著《骨董琐记全编》记载:“墨盒之制,不想始于何时。相传一士人入试,闺人已携砚不变,为啧墨于脂,盛以粉奁,其说特新艳,然无确据。大约始于嘉道之际。阮文达道光丙午,重赴鹿鸣,以旗匾银制墨盒,其制正圆,为天盖地式,旁有二柱系环内 ”。在此期间又有一得阁创始人谢松岱,他在《论墨绝句》中言:”古用墨,无所谓盒,墨盒者,因砚而变通者也。然求始于何时,创自何人,终无确据”。但他在最后又说到:“此固历朝所为,独为我朝创造。” 稍后有《光绪顺天府志》载:墨盒始创于道光而盛行于同光年间。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