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铜器班簋沉浮记
2014-07-17 14:12:48 来源:藏龙网 已浏览次
班簋的一生,几经浩劫,濒于失落,命运多舛。在它即将化入熔炉之际,经文物工作者的及时抢救终获重生,以其高贵凝重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班簋的从天而降曾引起各界一片哗然。在失散与复出的几十年间,它究竟经历了什么变故,这其中又发生过怎样离奇的故事?“班簋有着一段传奇的历史”,青铜器修复专家贾文忠对此感叹不已。要想解开重重的疑问,一切还需从三十年前的一个夏日说起。
贾文忠说,在“文革”期间,许多古代铜器都被送往炼铜厂回炉重铸。为了保护珍贵文物,由北京市文物工作者组成的“文物清理拣选小组”负责到各废品站、铜厂“寻宝”。1972年的一天,文物清理拣选小组照常来到北京有色金属供应站拣选有价值的文物。正值中午,工作人员利用午休时间仍在费力挑选,突然一个盛满废弃铜铁麻袋中的一些碎片吸引了在场人的目光。其镌刻的铭文以及表面的饕餮纹饰都与西周的青铜器不谋而合。凭着多年的经验他们认定这是一件贵重的青铜器,于是,工作人员便加快脚步,捧着斑驳的碎片送到文物清理小组。经过铜器鉴定专家程常新先生的反复鉴定、考证后,初步认定它是清宫旧藏、西周时期的班簋,并决定送往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进行修复。
然而,专家们在惊喜之余不得不面对摆在眼前的难题。此时的班簋已经支离破碎,底部破了一个洞,而且还变了形向上翘。负责修复的赵振茂和霍海峻仔细查看了残损的班簋,令人庆幸的是大部分纹饰还保存,特别是腹内铭文,基本上保存下来了。但因底部铭文处出现孔洞而不全,修复难度很大。修复员小心地用锡补平,并根据《西清古鉴》簋铭拓片,经过整形、翻模补配、修补、对接纹饰、跳焊焊接、钢錾雕刻、除锈等多道程序后终于将其修复成器,再现了班簋昔日的风采。
班簋重见天日令众多人百感交集,郭沫若得知后更是激动不已,特地撰写《班簋的再生》一文。贾文忠谈到,簋是我国商周时期的重要青铜礼器,当有重大庆典时都要铸簋等礼器来铭记。班簋的历史价值极为突出,铭文更是充分见证了历史。
修复后的班簋,风姿令人为之赞叹。侈口,圆腹,低圈足,口沿下饰弦纹和圆涡纹,腹饰四组兽面纹,四耳上饰兽头,呈象首状,首背依附器壁,下有垂珥,呈象鼻状,底端向内弯曲长垂成足。腹内刻有铭文198个字,记载了毛伯班受周天子册封赏赐,追述毛公平乱之功。班簋现藏于首都博物馆,是其“镇馆之宝”。
班簋的铭文末尾记有“子子孙孙,多世(其)永宝”的字样。通常在铭文末尾要写上制作缘由,意为告诫后代,对器物要好好珍惜。班簋则要颂扬先祖的辉煌事迹,并让后世子孙,世世代代永远珍藏。如今班簋已完成了它的使命,珍贵的东西好像自身就具有一种难以摧毁的生命力,定会生生不息,让后人永世铭记。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