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时代】:春秋晚期

【尺寸】:通长55.7厘米,身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

【出土】: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现荆州市荆州区)望山1号墓出土

【现状】: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2400年前,中国。

列国争雄,烽烟四起。各路诸侯竞相制造精密武器。

晚期霸主越王勾践,共有五把青铜宝剑。史书评价:“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

47年前,湖北江陵。

在望山一号楚墓中的黑漆木箱内,一把青铜剑被人发现。在场文物工作者回忆,一名开采队员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

有人再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16层白纸划破。  

经考证,此剑是越王勾践佩剑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剑”、“青铜剑之王”美誉。

此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满饰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剑身靠近剑格处有“越王鸠潜(一说鸠浅,是勾践的通假),自乍(作)用剑”八字鸟篆铭文。

剑在地下埋藏2000余年,为什么仍锋芒毕露,寒气逼人?

据质子射线荧光分析仪对勾践剑的成分和表面装饰进行分析的结果,证明勾践剑主要用锡青铜铸成,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镍,灰黑色菱形花纹及黑色的剑柄、剑格都含有硫。青铜武器中的这件珍品,对研究越国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和文字均有重要价值。

湖北省博物馆、省考古所研究员后德俊曾撰文认为,该剑出土时并不是绝对没有生锈,只是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人们难以看出。其次,出土至今47年,该剑的表面已经不如出土时明亮,说明在目前这样好的保管条件下,锈蚀的进程也是难以绝对阻止的。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为铜与锡的两元合金,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四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的记载。

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其次,该剑1965年冬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内棺中,墓室密闭良好,墓室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隔绝了墓室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这些也许就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剑身的其它部位都未检测出有硫存在。这就说明该剑锈蚀程度的轻重与硫的存在没有关系。硫化铜是一种结构并不致密的物质,无法在青铜器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现代文物工作者在保护古代青铜器时从来也未采用过硫或硫化物。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们的墓葬中一般都有大量的陪葬品,尸体、丝绸衣物、食物等腐烂后都会产生相当多的硫化物,学者认为这就是越王勾践剑上硫的来源。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