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西汉·见日之光透光镜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年代:西汉

材料:铜

规格:直径7.4厘米,边厚0.27-0.31厘米,镜心最薄处0.07厘米,重50克

收藏地:上海博物馆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高峰期,镜的形制趋于统一,装饰纹样丰富多变,其中最具开创性的是以铭文为主题纹样的铭文镜。此类镜铭文字体秀美,内容多样,学者们往往以铭文中的词来称呼它们,如日光镜、昭明镜等。这面见日之光镜即属于日光镜类。钮为半球形,圆形钮座,内区为八曲连弧纹,每一曲的中心有一短线与钮座垂直,外围有一圈八字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字与字之间夹一个〓或◇符号,这面铜镜最为神奇之处是具有透光效果,即在平行光线的照射下,能将镜背的花纹和文字一一映现在墙上,就好像光线穿透了铜铸的镜身而直接投影在墙上似的,故称之为“透光镜”。

其实,金属是不透光的,那么这种透光效应是怎么会产生的呢?古往今来,有不少人探索过铜镜透光之谜。如隋末唐初的王度在《古镜记》中说:“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元代书法家鲜于枢也写有《透光古镜歌》(原迹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将古镜透光的情形很清楚地点了出来。宋代周密的《云烟过眼录》则把当时藏有此类镜子的人一一介绍了出来。

其他,如元代的吾丘衍、明代的方以智、清代的徐元润也都撰文探索透光镜的谜题,认为是用镶嵌方法使铜镜透光的。但用此种方法铸出的镜子,表面必然会留下填补或镶嵌痕迹,又如何照人呢,何况古镜很薄,很难再施以镶嵌,而真正的“透光镜”正面是光洁无痕的。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已由金属的“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悟出了部分缘由,但他仍不能解释为什么大部分铜镜均不透光,只有少数镜子有此现象。唐人小说《古镜记》中干脆把这种透光镜说成是可使妖怪现形的神奇之物,日本人和欧洲人则惊奇地称之为“魔镜”。

直到本世纪70年代,上海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和有关科技工作者合作研究,经多次模拟试验,终于揭开了蒙在透光镜上的神秘面纱。原来制造透光镜的关键有两点:一是铸造过程中的冷却凝固工艺;另一个是研磨抛光工艺。铜镜在浇铸后迅速冷却时,镜背的花纹凹凸处不均匀地凝固收缩,镜面就会产生与镜背相应的轻微起伏,在物理上称为微观曲率,肉眼难以觉察。镜面研磨抛光时,又会产生新的弹性形变,便进一步增添了镜面的起伏。因此,当日光或聚集灯光直接照射在轻微凹凸的镜面上,折射在墙上的图像就会有不同层次的亮度,呈现出与镜背相同的图像,产生了所谓的“透光”效应。

西汉以后,虽然青铜镜的铸造长盛不衰,而透光镜却就此绝响了。因此,具有透光效应的西汉铜镜备受珍视。

责任编辑:LXC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