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比寻常的西汉鎏金铜马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名称:鎏金铜马

时代:西汉

尺寸:高62厘米,长76厘米

1981年陕西兴平县西汉武帝茂陵东侧一号无名冢出土。 通高62厘米、通长76厘米,重25.5公斤。铜铸鎏金。现藏兴平茂陵博物馆。

鎏金铜马作站立状,情态神骏。昂头,口微张,有牙齿6 颗。兔颔龙眼,劈竹形双耳,耳间有鬃毛,颈上也刻鬃毛。腹部卷缩,马尾根高耸成弧形下垂。前腿刻三角纹两处,马蹄坚实有弹性。马尾和生殖器是另铸铆接或焊接的,肛门有一小通气孔。马身中空。马的肌肉和筋骨的雕刻符合解剖比例,马体匀称适度,造型朴实稳重。

铜马通体鎏金,表面光洁度很高,鎏金匀厚,通体金光灿烂,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从铜马工整的外貌、紧缩的腹部、端正的肢体来看,鎏金铜马属舍铜马之类,是乘用马品种的体型。尤其两耳及两耳间的鬃毛以及劲健而稳重的体态,尚保留秦俑坑兵马俑的一些风格,有人认为鎏金铜马是西汉时马的标志。

鎏金铜马的体型,作为一种艺术形象,首见于西汉武帝时期。此后一直到唐朝末年约1000年间,近似于这种体型的马却屡见不乏。根据常洪、王仁波考证,鎏金铜马是饲养在上林苑或御厩中的大宛天马的艺术造型。

由于此墓及附近的古墓皆属于西汉中期的墓葬,故鎏金铜马的创作时代应在西汉中期前后。众所周知,西汉以来,由于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需要大量骑兵,又需要大量马匹从事耕作和运输,故而在中央王朝的提倡下,中原各地大规模养马,养马之风渗透到了西汉社会的各个阶层。这种风尚也影响到了埋葬制度。一些比较富有的贵族,在朝廷不允许随葬马匹的情况下,就在墓葬中大量随葬马俑。这件鎏金的马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茂陵一号陪葬墓的。从作品的造型艺术上来讲,匠人的手法严谨,工艺精湛,鎏金均匀,通体金光灿灿,表面光洁度很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鎏金工艺介绍

鎏金工艺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75年云南万家坝春秋晚期墓出土的鎏金铜片、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早期楚墓出土的鎏金铜带钩等说明鎏金工艺初创于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

鎏金的工艺十分复杂。

首先将要鎏的器物进行处理,磨细抛光,表面越光细,鎏金效果越好。

然后加工金泥,俗称“杀金”。鎏金要用成色最好的金子。首先,把金子锤打成极薄的金叶,再用稀硝酸涂抹,把金面上污黑的旧样咬除干净,用清水冲洗。把洁净的金叶剪成细丝,并放入石墨坩锅中加热,然后倒入汞。汞,俗称水银,是在常温下唯一的液体金属,它的沸点为摄氏356度。金与汞的重量比约为1:7。加热温度700℃~800℃,使用较坚硬的约20厘米长的木棒搅拌。金化开后立即倒入清水中,就成了金泥。水中的金泥用手捏会感觉沙沙的,把金泥放入容器中,用清水浸漫过金泥封护严密。

第三步是用金棍蘸上硝酸(古代用盐、矾等混合物液体)剜金泥均匀地涂抹在需要鎏的铜器表面,然后用棕刷在铜器上轻轻地刷扫。再用热开水冲洗器物,其目的是为了将硝酸冲洗掉,然后把器物浸泡在清水中24小时。

第四步要烘烤金泥。烘烤需要用一种比较优质的木材烧制的木炭。注意到受热一定要均匀,一般温度达到300多摄氏度时,汞就会不断蒸发,器物由银白色变成了金黄色,均匀的全部变成金黄色后停火,让器物自然慢慢的降温。

最后要刷洗压光,清洗用酸梅水、杏干水、皂角水。

一件理想的鎏金器往往需要重复涂抹几次金泥、烘烤几次,如果金子充裕,就要进行三五遍或更多遍的鎏。

黄金作为贵金属,自来非寻常百姓可用,秦汉时代即或帝王显贵,所用金属物品也是以青铜为主,金器甚少。鎏金工艺发明后,虽然部分弥补了金器稀有的缺憾,但珍贵的鎏金原料(金和汞)以及复杂的工艺流程依然使鎏金铜器即或在王侯贵胄之家亦珍若拱璧。考古发现西汉初鎏金铜器的主人多级别甚高。

责任编辑:LXC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