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秋拍亮相明刻本资治通鉴纲目

2010西泠秋拍,古籍专场推出数部明清以来的多卷帙全书,在版本、书品、文献价值等各方面值得藏界瞩目。其中《资治通鉴纲目全书》是又一部煌煌巨作。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史中跨度最长的一部巨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大理学家朱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撰成《资治通鉴纲目》一书,凡五十九卷。全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叙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大事。每事以大字记其梗概,称“纲要”,以小字详述之,称“细目”,故称为“纲目”。这一体例的史书称纲目体。立纲仿效《春秋》,力求平谨;叙事仿效《左传》,叙事详明。其每论一事,均以“凡”发之,模仿《左传》所列的“五千发凡”。
纲目体史书问世以后很有影响,继作者众。宋、元间,金履祥撰《资治通鉴前编》十八卷,《举要》三卷,上起唐尧,下接《资治通鉴》。后人以《举要》为纲,改成纲目体形式,与《资治通鉴》形成一体。明成化间,大臣商辂等奉敕撰《续资治通鉴纲目》二十七卷,上起北宋建国,下至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朱熹、金履祥、商辂所撰的三部纲目体史书包含了元以前的正史,故明末刻书多以三家合刻,而以陈仁锡评阅本最为流行。清圣祖玄烨经常翻阅此三书,命儒臣宋荦等重新汇编,校刻出版,命名为《御批通鉴纲目全书》,于康熙四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07― 1710年)完成。
此书包括前篇二十五卷(1函10册)、正篇五十九卷及续编卷之末一卷(11函70册)、续篇二十七卷(4函26册),共计一百一十二卷(16夹106册)。纸张保护良好。
拍品说明:
资治通鉴纲目全书一百一十一卷末一卷
(宋)朱熹等撰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苏州知府朱燮元刻本
16夹106冊
22.1×15.5cm
此书将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南轩《订正通鉴纲目前编》二十五卷、商輅《续资治通鉴》二十七卷三部合刻为全书。
苏州知府朱燮元有感于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几无善本传世,与当地官员协商,筹资并将另两部一并刊刻,号曰全书。
全书纸质莹洁,墨黑如漆,镌刻亦颇精美,加之卷帙浩繁,有苏州名刻工张成宗、章右等雕版,可谓万历时期刻书之极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