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古籍:典籍中的杂说
2016-03-05 23:43:22 作者:王兆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已浏览次
历史上好多人写过农书,写过医术,写过风水、占卜甚至写过男女床笫之事,这些书被正统的君子们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甚至被视为邪 说。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度,一种伟大而健康的文明来说,这样的狭隘没有什么好处。
丰富的历史典籍是中国文明的精神和文化积累,这种积累经过各种灾难性的删筛后,变得单调了许多,其原生性和丰富性大为削弱。
即便如此,也还有许多著作流传下来。不久前闲看四库全书(家藏版),发现其中有很多关于农学、医学、阴阳学之类记载。例如,一直被人作为辞赋大家的陆机,也有考察各地花草名木的著作存世。
强调正统可以,但不应当鄙薄杂说。有些好书,如《庄子》《搜神记》《徐霞客游记》等,看上去无关乎治国平天下,但其文化营养并不差,即使是空灵的冥想也 能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历史上好多人写过农书,写过医术,写过风水、占卜甚至写过男女床笫之事,这些书被正统的君子们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甚至被视为邪 说。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度,一种伟大而健康的文明来说,这样的狭隘没有什么好处。
价值观不是僵硬不变的,而是不断进步和开放的。利玛窦来 到中国后,介绍了西方的天文、物理、几何学,当时受到很多腐儒的反对。后来汤若望为清朝制定了新历法,同样遭到腐儒们的疯狂反对,甚至造成令人发指的惨 案,多年培养起来的优秀天文学人才被封建朝廷杀害。如果不是孝庄皇太后的劝阻,汤若望本人也难保性命。直到汤若望死后,好学的康熙皇帝为他平反昭雪,才算 结束了那场悲剧。一个封闭的文化不可能正确认识世界,也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价值观。
儒学诚然有其伟大的一面,但长期以来,过度强调儒学的 主流正宗地位相对消减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这很可惜。古人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韩愈《师说》),岂不知,正是这些“君子不齿”的学问促进了中国 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传统农业社会的文化氛围中一直存在着轻商贱商的风气,并因此导致形成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衰落。民族精神不是一句空话, 而是关系到每个人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国家大事,而民族精神的健全不可能只靠吃一种食物而实现。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