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旧书店面临困境

不少老厦门人都知道这么一个地方——厦禾路176号的晨光旧书店,许多人曾在这里不经意间邂逅自己寻找多时的好书。11日下午,记者来到晨光旧书店,年过五旬的店主陶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一段自己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以及十年来接手旧书店的心路历程。

  如果说书店记录了一座城市的文化,那么旧书店,就承载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史。

  不少老厦门人都知道这么一个地方——厦禾路176号的晨光旧书店,许多人曾在这里不经意间邂逅自己寻找多时的好书。11日下午,记者来到晨光旧书店,年过五旬的店主陶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一段自己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以及十年来接手旧书店的心路历程。

  父亲一生与旧书打交道

  陶先生的父亲,也就是晨光旧书店创建人、1933年出生的陶培庆十几岁到亲戚家的书店当学徒,后来在厦门新华书店工作,并组建了旧书部。“父亲经常一个人在装满旧书的大仓库里‘淘宝’。”陶先生说,为了学习有关旧书的知识,父亲还专程到上海、北京的书店学习。

  陶先生回忆,从懂事起,自己就记得父亲陶培庆整天和旧书“泡”在一起,自己也耳濡目染。到了退休时,由于没有年轻人愿意接受这个部门,陶培庆退休后又将旧书部经营了三年,最终部门因无人管理解散了。

  为了让旧书能继续给读者提供精神食粮,陶培庆夫妻俩用自家的房子,在开禾路口的门市房开起了晨光旧书店。许多读者纷纷感慨:“幸好旧书没有消失,你们一定不要关店!”

  放弃好工作接手旧书店

  “几年前,父亲身体不好,他谈起让我接手晨光旧书店的想法。”陶先生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厦门一家国企工作。十年前,看着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差,面对父亲的执著,他不得不放弃优越的工作,成为旧书店的第二代传人。

  “看着这些书,仿佛看到了父亲翻看旧书的身影。”父亲离世后,陶先生和母亲一起,撑起了承载了父亲心血的旧书店。据了解,陶先生每天9点半开店,晚上一般都要等客人走光才关门,全年无休。“每当看到读者发现了一本自己找寻已久的旧书,而露出欣喜若狂的表情时,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曾经有一个从山东来厦门旅游的三口之家,走进了晨光旧书店。“第一天他们在店里待了很久,挑了一箱多的书,没想到第二天又来了”。陶先生说,山东的三口之家把原本的旅游行程都取消了,连续四天来店里淘旧书,最后邮寄了八大箱书回山东。

  盼旧书店转型做公益

  晨光旧书店的地理位置紧邻轮渡码头,如今已经淹没在满是小吃店的老街中。“原来的顾客三分之一是本地人,三分之二是游客。”陶先生说,现在,周围店铺的店租炒得很高,旧书店的营业额远远不及店租。

  当记者问到,是什么让他选择坚持时,陶先生凝视远方,红了眼眶:“晨光旧书店是父亲一手创立的,这些旧书已经是父亲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我觉得旧书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让它流失掉,实在是太可惜了。”

  “你知道吗,我们店里有的顾客从我父亲在新华书店旧书部时就来买书,一直到现在还来光顾,大家都希望我们能把店一直开下去”。陶先生表示,如果接下来生意越来越差,让他无法维持生活,关店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他希望能通过与有关部门或者爱心人士合作,用另一种方式,让旧书店生存下去。“我的设想是,如果有人愿意提供场所,我可以提供旧书,收入拿出来做公益,也能让旧书店继续存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